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目录 | 第7-9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8页 |
| 一、 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| 二、 文献综述 | 第10-15页 |
| (一) 国内研究 | 第10-13页 |
| (二) 国外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三、 概念界定 | 第15-16页 |
| (一) 课业负担 | 第15页 |
| (二) 行动 | 第15-16页 |
| 四、 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| 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6页 |
| (二) 实践意义 | 第16页 |
| (三) 政策意义 | 第16页 |
| 五、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(一) 文献研究法 | 第16-17页 |
| (二) 案例法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现状的总体分析 | 第18-21页 |
| 一、 关于课业负担性质的分析 | 第18-19页 |
| 二、 关于课业负担存在形态的分析 | 第19-20页 |
| 三、 关于课业负担轻重标准的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第三章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基本来源、结构与特征 | 第21-29页 |
| 一、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基本来源 | 第21-25页 |
| (一)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来源 | 第21-23页 |
| (二)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观来源 | 第23-25页 |
| 二、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结构与特征 | 第25-29页 |
| (一)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结构 | 第25-27页 |
| (二)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特征 | 第27-29页 |
| 第四章 中小学中减负行动的典型案例 | 第29-40页 |
| 一、 对三所减负学校典型案例的分析 | 第29-35页 |
| 二、 对三所学校减负行动过程中成功经验的总结 | 第35-37页 |
| (一)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| 第35-36页 |
| (二)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| 第36页 |
| (三)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| 第36页 |
| (四) 改造学科课程 | 第36-37页 |
| (五) 建构活动课程 | 第37页 |
| 三、 对三所学校减负行动成果展示 | 第37-38页 |
| 四、 对三所学校减负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| 第38-40页 |
| (一) 学校层面 | 第38页 |
| (二) 教师层面 | 第38页 |
| (三) 社会层面 | 第38-40页 |
| 第五章 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基于行动的综合治理对策 | 第40-51页 |
| 一、 政府层面 | 第40-42页 |
| (一) 逐步调整政策 | 第40页 |
| (二)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| 第40-41页 |
| (三)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| 第41页 |
| (四) 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| 第41-42页 |
| (五) 加强教育执法力度 | 第42页 |
| 二、 学校层面 | 第42-44页 |
| (一) 完善教师考核体系 | 第42-43页 |
| (二) 建立提高教师队伍机制 | 第43-44页 |
| (三) 建立教育质量监控机制 | 第44页 |
| 三、 教师层面 | 第44-48页 |
| (一) 教师要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| 第44-45页 |
| (二)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| 第45-47页 |
| (三) 教师要改进课堂教学 | 第47页 |
| (四) 教师要提高作业的布置效率 | 第47-48页 |
| 四、 家庭层面 | 第48-49页 |
| (一)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| 第48-49页 |
| (二) 合理安排学生课余生活 | 第49页 |
| (三) 正确指导和帮助学生的学习问题 | 第49页 |
| 五、 学生层面 | 第49-51页 |
| (一) 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 | 第49-50页 |
| (二) 学生要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| 第50页 |
| (三) 学生要正确认识课业负担 | 第50-51页 |
| 结语 | 第51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