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前言 | 第8-21页 |
| 一、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| 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| 三、研究综述 | 第10-18页 |
| 四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五、创新之处 | 第19-21页 |
| 第一章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的特殊性和意义 | 第21-25页 |
| 一、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| (一) 大班额 | 第21页 |
| (二) 课外作业管理 | 第21-22页 |
| 二、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的特殊性 | 第22-23页 |
| (一) 学生个性差异大是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的重要资源 | 第22页 |
| (二) 班级规模过大降低教师对学生的关照度 | 第22-23页 |
| 三、改革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的意义 | 第23-25页 |
| (一) 提高课外作业管理意识 | 第23-24页 |
| (二)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| 第24页 |
| (三) 有利于减轻教师负担 | 第24-25页 |
| 第二章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理论基础与国外实践启示 | 第25-38页 |
| 一、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理论基础 | 第25-30页 |
| (一) 生命教育理论 | 第25-27页 |
| (二) 群体动力理论 | 第27-28页 |
| (三) 主体教育理论 | 第28-30页 |
| 二、国外中学课外作业管理特点 | 第30-36页 |
| (一) 严格控制课外作业时间 | 第30页 |
| (二) 课外作业内容呈现多样化 | 第30-32页 |
| (三) 课外作业布置体现多学科相互渗透 | 第32-33页 |
| (四) 课外作业价值追求多元化 | 第33-34页 |
| (五) 课外作业评价凸显人文关怀 | 第34-35页 |
| (六)学校注重课外作业宏观管理 | 第35-36页 |
| 三、国外课外作业实践启示 | 第36-38页 |
| (一) 制定适宜的课外作业时间 | 第36页 |
| (二) 课外作业布置需考虑多学科相互沟通 | 第36页 |
| (三) 课外作业价值应注重多元性 | 第36-37页 |
| (四) 课外作业评价应体现人性化 | 第37页 |
| (五) 课外作业管理主体要具有丰富性 | 第37-38页 |
| 第三章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现状调查 | 第38-59页 |
| 一、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现状 | 第38-53页 |
| (一)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调查 | 第38-43页 |
| (二) 中学大班额作业设计调查 | 第43-46页 |
| (三) 中学大班额大班额课外作业布置调查 | 第46-49页 |
| (四)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批改与评价调查 | 第49-53页 |
| 二、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问题表征 | 第53-56页 |
| (一) 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意识未能体现“以生为本”的理念 | 第53-54页 |
| (二) 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| 第54页 |
| (三) 大班额课外作业评价缺少人文关怀 | 第54-55页 |
| (四) 大班额课外作批改任务过重影响教师专业发展 | 第55-56页 |
| 三、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| 第56-59页 |
| (一) 应试教育使大班额课外作业目标单 | 第56页 |
| (二) 管理意识淡漠使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实践乏力 | 第56-57页 |
| (三) 学生未能有效参与使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改革受阻 | 第57页 |
| (四) 信息技术普及程度低使大班额课外作业有效管理受抑制 | 第57-59页 |
| 第四章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行动研究实施过程 | 第59-85页 |
| 一、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行动研究特点和模式 | 第59-62页 |
| (一)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行动研究特点 | 第59-60页 |
| (二)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行动研究模式 | 第60-62页 |
| 二、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行动研究计划 | 第62-64页 |
| (一) 研究对象选择 | 第62-63页 |
| (二) 研究小组组建 | 第63页 |
| (三) 研究内容选择 | 第63-64页 |
| 三、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行动研究实施过程——以语文课外作业管理为例 | 第64-81页 |
| (一) 行动起步——学生自主设计、评价客观题 | 第64-70页 |
| (二) 行动改进——学生参与设计与评价期中考试复习卷 | 第70-77页 |
| (三) 行动深化——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期末复习卷设计 | 第77-81页 |
| 四、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行动研究成效反思 | 第81-85页 |
| (一) 参与课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| 第81页 |
| (二) 参与课外作业管理提高了学生自信心 | 第81-82页 |
| (三) 参与课外作业管理提高了学习效率 | 第82-83页 |
| (四) 参与课外作业管理能减轻教师负担 | 第83-85页 |
| 第五章 提高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有效性原则与策略思考 | 第85-94页 |
| 一、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有效实施原则 | 第85-87页 |
| (一)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主体性原则 | 第85页 |
| (二)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密切协作原则 | 第85-86页 |
| (三)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自由选择原则 | 第86-87页 |
| 二、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管理策略 | 第87-94页 |
| (一)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共同体构建策略 | 第87-88页 |
| (二)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相互合作策略 | 第88-89页 |
| (三)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自主管理策略 | 第89-90页 |
| (四)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因材施教策略 | 第90-91页 |
| (五) 中学大班额课外作业网络化管理策略 | 第91-94页 |
| 附录 | 第94-10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3-108页 |
| 致谢 | 第108-109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9-11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