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语言、文字论文--汉语论文--语法论文--近代、现代语法论文

“来、去”非述人用法研究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1页
绪论第11-17页
 一、 研究课题第11-12页
  (一) 研究对象第11页
  (二) 选题缘起第11页
  (三) 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二、 相关研究现状第12-16页
  (一) 关于述人动词与非述人动词的研究第12页
  (二) 关于“来、去”用法的研究现状第12-16页
 三、 语料说明第16-17页
第一章 非述人“来、去”的意义特征第17-23页
 一、 关于“来、去”的语义第17-19页
 二、 “来、去”非述人用法的意义特征第19-23页
  (一) 关于非述人用法的界定第19页
  (二) “来”非述人用法的意义特征第19-21页
  (三) “去”非述人用法的意义特征第21-23页
第二章 非述人“来、去”的句法特征第23-37页
 一、 非述人“来、去”的自主非自主范畴第23-25页
 二、 非述人“来、去”的配价分析第25-28页
  (一) 关于非述人“来”的配价分析第26-27页
  (二) 关于非述人“去”的配价分析第27-28页
 三、 非述人“来、去”带宾能力的考察第28-33页
  (一) 非述人“来”带宾能力的考察第30-32页
  (二) 非述人“去”带宾能力的考察第32-33页
 四、 非述人“来、去”做趋向补语的用法第33-37页
  (一) 趋向补语的分类第34-35页
  (二) 祈使功能的运用第35-37页
第三章 非述人“来、去”的对称与不对称性第37-41页
 一、 非述人“来、去”的对称性第37-39页
  (一) 带宾语类型的对称第37-38页
  (二) 后接补语语义类型的对称第38页
  (三) 形式、意义特征的对称第38-39页
 二、 非述人“来、去”的不对称性第39-41页
  (一) 适应句型的不对称第39页
  (二) 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第39-41页
第四章 非述人“来、去”与述人“来、去”用法的比较第41-46页
 一、 能否构成连动结构第41-43页
  (一) “来、去”构成的连动结构第41-43页
  (二) 非述人“来、去”构成的连动结构第43页
 二、 做趋向补语差异第43-44页
 三、 自主性强弱比较第44-46页
总结及余论第46-48页
 一、 总结第46-47页
 二、 余论第47-48页
注释第48-49页
参考文献第49-5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2-54页
致谢第54页

论文共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现代汉语赞扬语及其应答语研究
下一篇:“什么”与“什么+N事物”比较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