支架式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研究--以美国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为例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前言 | 第8-16页 |
| 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| (二) 文献综述 | 第9-11页 |
| (三)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4页 |
| (四) 研究思路、内容与方法 | 第14-16页 |
| 一、支架式学习产生的背景及理论基础 | 第16-26页 |
| (一) 支架式学习产生的背景 | 第16-18页 |
| (二) 支架式学习的形成与发展 | 第18-19页 |
| (三) 支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6页 |
| 二、支架式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| 第26-34页 |
| (一) 支架式学习的内涵 | 第26-30页 |
| (二) 支架式学习的特征 | 第30-34页 |
| 三、支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的课堂组织 | 第34-42页 |
| (一)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 | 第34-35页 |
| (二) 支架式学习课堂组织的基本环节 | 第35-42页 |
| 四、支架式学习在美国小学科学课程实施中的运用 | 第42-54页 |
| (一)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特征 | 第42-45页 |
| (二) 支架式学习运用于美国小学科学教学的案例 | 第45-50页 |
| (三) 分析与反思 | 第50-54页 |
| 五、启示 | 第54-62页 |
| (一) 支架式学习对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义 | 第54-56页 |
| (二) 支架式学习对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的启示 | 第56-57页 |
| (三) 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 | 第57-62页 |
| 结束语 | 第62-64页 |
| 主要参考文献 | 第64-70页 |
| 后记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