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导论 | 第8-14页 |
| ·选题的起因及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选题的起因 | 第8页 |
| ·研究此课题的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师生冲突的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0-12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、主要难点、及其创新部分 | 第12-14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 | 第12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难点 | 第12页 |
| ·本课题研究的创新部分 | 第12-14页 |
| 第二章 师生冲突的含义、分类及其特点 | 第14-18页 |
| ·师生冲突的含义 | 第14-16页 |
| ·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师生冲突进行界定 | 第14-15页 |
| ·从文化学的角度对师生冲突进行界定 | 第15页 |
| ·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师生冲突进行界定 | 第15页 |
| ·师生冲突的广义和狭义之分 | 第15-16页 |
| ·师生冲突的主要类型 | 第16页 |
| ·师生冲突的特点 | 第16-18页 |
| 第三章 师生冲突发生的根源 | 第18-26页 |
| ·从社会学的角度探析 | 第18-20页 |
| ·师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存在差异 | 第18页 |
| ·教师与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 | 第18-19页 |
| ·学生对传统教师权威的挑战 | 第19页 |
| ·环境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| ·从教育学的角度探析 | 第20-21页 |
| ·学校管理缺少人文性、一味的追求功利性 | 第20页 |
| ·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| 第20-21页 |
| ·学校组织等级森严 | 第21页 |
| ·学校教育目的异化 | 第21页 |
| ·从文化的角度探析 | 第21-23页 |
| ·教师的主流文化与学生的多元文化取向之间的冲突 | 第21-22页 |
| ·学生兴趣的多样化与教师单纯的学科知识传授之间的冲突 | 第22页 |
| ·学生渴望差异性对待与教师执行统一标准的冲突 | 第22-23页 |
| ·从心理学的角度探析 | 第23-26页 |
| ·学生方面的原因 | 第23-24页 |
| ·教师方面的原因 | 第24-26页 |
| 第四章 师生冲突的主要功能 | 第26-29页 |
| ·师生冲突的正功能 | 第26-27页 |
| ·有利于师生双方的身心健康 | 第26页 |
| ·有利于促进师生了解,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| 第26-27页 |
| 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| 第27页 |
| ·有助于建立合理有效的规范和制度 | 第27页 |
| ·师生冲突的负功能 | 第27-29页 |
| ·导致师生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 | 第27页 |
| ·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,降低教学质量 | 第27-28页 |
| ·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| 第28页 |
| ·引发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 | 第28-29页 |
| 第五章 化解师生冲突的新思路 | 第29-36页 |
| ·从教师角度上来讲 | 第29-31页 |
| ·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| 第29-30页 |
| ·教师要树立多元文化观,避免文化冲突 | 第30页 |
| ·教师对待学生要平等、民主 | 第30-31页 |
| ·教师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 | 第31页 |
| ·从学生角度上来讲 | 第31-32页 |
| ·调整心态,专心学习 | 第31-32页 |
| ·学会发扬团队精神 | 第32页 |
| ·学会进行自我诊断与心理调节,对消极心理学会有效调节,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 | 第32页 |
| ·加吸思想品德教育,形成良好的素质 | 第32页 |
| ·从学校角度上来讲 | 第32-34页 |
| ·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 | 第32-33页 |
| ·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,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冲突的方式方法 | 第33页 |
| ·学校应注重文化建设,满足学生多种兴趣和需求 | 第33-34页 |
| ·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上来讲 | 第34-36页 |
| ·改革和完善学校的教师评价机制 | 第34页 |
| ·加快教育改革,减缓文化冲突 | 第34页 |
| ·改革过时制度,完善现有制度,使处理师生冲突具有科学制度的依据 | 第34-36页 |
| 结束语 | 第36-3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7-40页 |
| 致谢 | 第40-41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