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第一章 导论 | 第8-16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| 第8-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| 第10-14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4页 |
| ·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性别正义教育的界定与相关理论 | 第16-29页 |
| ·性别正义教育概念界定 | 第16-19页 |
| ·性别正义教育的理论渊源 | 第19-29页 |
| ·中国古代性别教育理论批判 | 第19-21页 |
| ·西方近代以来女性主义社会性别教育理论的借鉴 | 第21-23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弘扬 | 第23-25页 |
| ·中国近现代争取女性解放的教育理论探索 | 第25-27页 |
| ·性别正义教育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 | 第27-29页 |
| 第三章 性别正义教育的历史沿革 | 第29-35页 |
| ·女性主义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| 第29-31页 |
| ·国外女性学学科的兴盛对国内性别教育的启示 | 第30-31页 |
| ·国内女性学学科的萌芽与性别教育的初步探索 | 第31页 |
| ·中国性别正义教育的演进 | 第31-33页 |
| ·基于推进女童教育的男女平等的基础教育 | 第32页 |
| ·旨在提高女性素质的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| 第32-33页 |
| ·性别正义政策、法律的制定与完善 | 第33-35页 |
| 第四章 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| 第35-46页 |
| ·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现状调研 | 第35-36页 |
| ·调查对象 | 第35页 |
| ·调查内容与工具方法 | 第35页 |
| ·调查结果 | 第35-36页 |
| ·当代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| 第36-41页 |
| ·学校教育中隐性的性别歧视问题 | 第37-39页 |
| ·家庭性别教育偏差 | 第39-40页 |
| ·社会传统性别教育的非正义表现 | 第40-41页 |
| ·当代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41-46页 |
| ·传统性别文化的深层影响 | 第41-42页 |
| ·社会性别正义理念与实践的不足 | 第42-44页 |
| ·“因性施教”理念的缺失 | 第44-45页 |
| ·大众传媒传播导向偏差 | 第45-46页 |
| 第五章 加强女大学生性别正义教育的内容与路径 | 第46-60页 |
| ·学校教育方面 | 第47-54页 |
| ·加强女大学生“四自”教育 | 第47-50页 |
| ·让女性学等课程及相关女性主题活动进入校园 | 第50-51页 |
| ·强化女大学生自我教育 | 第51-52页 |
| ·加强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训练 | 第52-53页 |
| ·将性别理念纳入教师培训及教育本身 | 第53-54页 |
| ·家庭教育方面 | 第54-57页 |
| ·引导孩子拥有正确的性别概念 | 第55-56页 |
| ·注重女孩独立性培养 | 第56-57页 |
| ·社会教育方面 | 第57-60页 |
| ·将性别意识融入社会立法 | 第57-58页 |
| ·消除性别歧视的传播环境 | 第58-60页 |
| 结束语 | 第60-6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1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-67页 |
| 附录 | 第67-7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