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1页 |
一、文学阅读教学中“文本细读”的理论探索 | 第11-15页 |
(一) 新批评的“文本细读” | 第11-12页 |
(二) 我国文学批评理论中的“文本细读” | 第12-13页 |
(三) 文学阅读教学中的“文本细读” | 第13-15页 |
二、文学阅读教学中“文本细读”运用过程中的矛盾问题 | 第15-18页 |
(一) 包容与变异 | 第15-16页 |
(二) 局限文本与过度解读 | 第16-18页 |
三、文学阅读教学中“文本细读”的特征 | 第18-23页 |
(一) 细读文本的特征 | 第18-20页 |
1. 形象性 | 第18-19页 |
2. 情感性 | 第19页 |
3. 审美性 | 第19-20页 |
4. 多义性 | 第20页 |
(二) 细读主体的特征 | 第20-23页 |
1. 现场对话 | 第21页 |
2. 引读理解 | 第21-23页 |
四、文学阅读教学中“文本细读”的方式方法 | 第23-32页 |
(一) “印象式”细读 | 第23-27页 |
1. 诵读法 | 第24-25页 |
2. 体验法 | 第25-26页 |
3. 想象法 | 第26-27页 |
(二) “潜入式”细读 | 第27-32页 |
1. 推敲法 | 第27-29页 |
2. 还原法 | 第29-30页 |
3. 比较法 | 第30-31页 |
4. 变形法 | 第31-32页 |
结论 | 第32-33页 |
注释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6页 |
致谢 | 第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