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铁路运输论文--特种铁路论文--地下铁路论文

地铁环控系统中应用变频技术的节能效果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第1章 绪论第10-22页
   ·论文的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·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·智能控制变频空调概况第13-17页
     ·变风量空调技术的发展及特点第13-14页
     ·变风量空调技术的控制方式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变风量空调技术的优点第15-16页
     ·智能控制技术第16-17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第17-19页
     ·变流量技术在民用建筑领域研究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变流量技术在地铁环控领域研究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存在的不足第19页
   ·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9-22页
     ·论文研究工具及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·论文研究内容第20-21页
     ·论文研究目标第21-22页
第2章 成都地铁环控系统简介及控制参数的确定第22-33页
   ·成都地铁1号线环控系统简介第22-24页
     ·地铁环控系统的基本组成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成都地铁简介第23-24页
   ·地铁环控系统控制参数的确定第24-29页
     ·夏季地铁车站控制参数的确定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冬季地铁车站控制参数的确定第26-29页
   ·温度模型的建立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室外温度模型的建立第29-30页
     ·隧道内空气温度模型的建立第30页
   ·变风量条件下地铁车站空调大系统运行控制模式的确定第30-33页
     ·定风量条件下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(大系统)运行模式第30页
     ·变风量条件下地铁车站空调大系统运行控制模式的确定第30-33页
第3章 地铁环控系统公共区负荷构成第33-49页
   ·地铁热负荷的构成第33-47页
     ·车站照明负荷第33页
     ·车站人员负荷第33-35页
     ·车站附属设备发热量第35页
     ·车站出入口负荷第35-37页
     ·屏蔽门负荷第37-42页
     ·热库效应负荷第42-47页
   ·湿负荷的构成第47页
     ·壁面产湿第47页
     ·车站人员散湿量第47页
     ·通过屏蔽门的缝隙渗入风量带来的余湿第47页
   ·地铁晚高峰负荷值的确定第47-49页
第4章 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第49-59页
   ·地铁车站模型的建立第49-52页
   ·风机模型的建立第52-54页
   ·空调系统模型的建立第54-55页
   ·控制策略的研究第55-59页
第5章 仿真结果及分析第59-92页
   ·设定温度仿真结果第59-67页
     ·控制器中比例因子对控制效果的影响第59-61页
     ·针对屏蔽门系统控制方法的改进第61-67页
   ·基于温度控制环控大系统不同控制阶段变风量效果分析第67-80页
     ·夏季变风量控制效果第67-72页
     ·冬季变风量控制效果第72-76页
     ·过渡季节变风量控制效果第76-80页
   ·根据 RWI 舒适度确定的目标温度控制仿真结果第80-90页
     ·基于 RWI 加大送风量后的控制效果第84-85页
     ·控制温度调高后的控制效果第85-90页
   ·小结第90-92页
结论第92-94页
致谢第94-95页
参考文献第95-98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8页

论文共9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LNXT公司人才流失问题研究
下一篇:蛋白质固液界面吸附的分子模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