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语普通话辅音发音部位:基于EPG的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1. 前言 | 第9-17页 |
| ·前人对汉语普通话辅音发音部位的研究成果 | 第9-12页 |
| ·传统语音学 | 第9-10页 |
| ·现代语音学 | 第10-12页 |
| ·《普通话发音图谱》 | 第12页 |
| ·音轨 | 第12-13页 |
| ·关于协同发音的研究 | 第13-17页 |
| ·协同发音定义 | 第13-14页 |
| ·协同发音的产生原因 | 第14页 |
| ·汉语普通话的协同发音研究 | 第14-17页 |
| 2. 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 | 第17-24页 |
| ·实验设备 | 第17-20页 |
| ·动态腮位仪 | 第17-19页 |
| ·Multi-Speech 3700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材料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1-24页 |
| ·建立《汉语普通话声学参数库》 | 第22-23页 |
| ·制作普通话辅音发音部位二维图 | 第23-24页 |
| 3. 研究结果和讨论 | 第24-60页 |
| ·普通话辅音发音部位标准图 | 第24-51页 |
| ·协同发音影响 | 第51-59页 |
| ·塞音d、t、g、k,鼻音n、n(N),边音1 | 第52-54页 |
| ·同部位辅音—z、c、s | 第54-55页 |
| ·同部位辅音—zh、ch、sh、r | 第55-57页 |
| ·同部位辅音—j、q、x | 第57-59页 |
| ·普通话辅音发音部位 | 第59-60页 |
| 4. 研究中的不足与疑惑 | 第60-63页 |
| ·研究中的不足 | 第60-62页 |
| ·电子腭位仪的局限性 | 第60页 |
| ·趋中性公式的局限性 | 第60-61页 |
| ·辅音 T3时刻的设定 | 第61-62页 |
| ·研究中的疑惑 | 第62-63页 |
| 5. 附录 | 第63-72页 |
| 6. 参考文献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