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7-2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8-9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9-11页 |
·基本概念的界定 | 第11-14页 |
·企业用工制度 | 第11页 |
·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,弹性工作制度 | 第11-13页 |
·劳动关系的界定 | 第13-14页 |
·国内外研究文献主要观点综述 | 第14-21页 |
·国外研究 | 第14-16页 |
·国内研究 | 第16-21页 |
·研究方法和写作结构 | 第2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·写作结构 | 第21页 |
第二章 中国企业用工制度的演变历程 | 第21-24页 |
·计划经济时代以固定工为主体的用工制度 | 第21-22页 |
·改革开放之后推行劳动合同制 | 第22-23页 |
·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后劳动关系复杂化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新形势下企业用工制度的现状分析 | 第24-30页 |
·我国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的基本情况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我国企业灵活用工制度的主要形式 | 第25-27页 |
·《劳动合同法》实施对企业灵活用工的影响分析 | 第27-30页 |
·《劳动合同法》实施后企业应对总体情况 | 第27-28页 |
·灵活用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仍较低 | 第28页 |
·灵活用工劳动报酬支出较低 | 第28-29页 |
·灵活用工劳动安全条件不高 | 第29页 |
·大多数灵活就业者没有进入社会保险体系 | 第29页 |
·灵活就业者个别劳动权益缺失 | 第29-3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0页 |
第四章 我国企业灵活用工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探究 | 第30-43页 |
·灵活就业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理论说明灵活就业必然得到发展 | 第30-32页 |
·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促使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用工制度改革 | 第32-34页 |
·产业结构调整与灵活就业的发展 | 第34-39页 |
·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第二、三产业的就业 | 第34-38页 |
·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与灵活就业发展 | 第38-39页 |
·国家政策和法律与灵活就业 | 第39-42页 |
·国家和地方促进灵活就业的有关政策 | 第39-40页 |
·劳动法律的完善促进企业灵活用工制度的规范 | 第40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五章 国际视角的灵活就业情况 | 第43-48页 |
·世界范围灵活就业状况 | 第43-45页 |
·欧洲和北美国家灵活就业状况 | 第43-44页 |
·亚洲和大洋洲国家灵活就业状况 | 第44-45页 |
·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灵活就业状况 | 第45页 |
·世界范围灵活就业的三大问题 | 第45-46页 |
·体面劳动的缺陷 | 第45-46页 |
·灵活就业者贫困比例高 | 第46页 |
·灵活就业者被剥夺了七种基本保障 | 第46页 |
·世界范围内灵活就业的增加 | 第46-48页 |
·国际背景的宏观原因 | 第46-47页 |
·企业层面的微观原因 | 第47-4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8页 |
第六章 推进和规范企业灵活用工制度的对策探讨 | 第48-62页 |
·我国灵活就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理念设计 | 第48-54页 |
·将灵活用工的劳动关系纳入劳动关系调整的主流框架之内 | 第49-50页 |
·适应劳动关系的新变化,拓展非标准化的劳动关系模式 | 第50-52页 |
·借鉴大用工的思路,树立大劳动关系的观念 | 第52页 |
·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的调整应加强保障性,并应当具有适度弹性 | 第52-54页 |
·完善我国劳动关系并积极推进灵活用工劳动关系的建议 | 第54-56页 |
·灵活用工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 | 第54-55页 |
·灵活用工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内容 | 第55-56页 |
·构建企业新型劳动用工制度 | 第56-62页 |
·深入了解《劳动合同法》对企业用工机制灵活性的挑战 | 第56-58页 |
·完善企业内部灵活用工机制的建设,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细化 | 第58-60页 |
·探索弹性工作制度 | 第60-62页 |
第七章 总结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后记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