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语堂: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
导言 | 第1-18页 |
第一章 价值根基:人文主义的“上帝” | 第18-52页 |
第一节 从“神学”到“人学” | 第18-23页 |
第二节 心灵祭坛上的“上帝” | 第23-28页 |
第三节 “救人”与“救国” | 第28-37页 |
第四节 文化人格的神性纬度 | 第37-44页 |
第五节 “自救”与“自然”:小说中的基督教伦理 | 第44-52页 |
第二章 自由思想:“顺乎本性即身在天堂” | 第52-97页 |
第一节 消极自由主义者的“活法” | 第54-65页 |
第二节 文学,自由的可能性 | 第65-70页 |
第三节 “革命”但不“革命家” | 第70-86页 |
第四节 《奇岛》:关于乌托邦的另一种叙述 | 第86-97页 |
第三章 “国粹情调”:普世价值体系中的中国文化 | 第97-135页 |
第一节 从“东西文化”到“宇宙文章”——孔子论 | 第97-113页 |
第二节 “他者地位”:道家思想新解 | 第113-125页 |
第三节 《中国传奇》中的“视野融合” | 第125-135页 |
第四章 幽默文化:现代人格的“温床” | 第135-167页 |
第一节 幽默的批判功能 | 第135-144页 |
第二节 幽默何以成小品 | 第144-154页 |
第三节 快乐人生:苏东坡人格的现代演绎 | 第154-167页 |
后记 | 第167-1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0-1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