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凡是”的多维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Contents | 第8-10页 |
一、引言 | 第10-16页 |
(一)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对“凡”、“凡是”词性问题的探讨 | 第10-11页 |
2.对“凡”、“凡是”的语义解释 | 第11-12页 |
3.语法化历时研究层面 | 第12页 |
(二)研究对象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研究对象 | 第12-14页 |
2.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(三)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 | 第14-16页 |
1.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2.语料说明 | 第15-16页 |
二、“凡是”的语义分析 | 第16-23页 |
(一)“凡是”的总括功能 | 第16-18页 |
(二)“凡是”的强调功能 | 第18-19页 |
(三)“凡是”的语义指向 | 第19-23页 |
1.从语法单位看“凡是”的语义指向 | 第20-22页 |
2.从句法成分看“凡是”的语义指向 | 第22页 |
3.从复句角度看“凡是”的语义指向 | 第22-23页 |
三、“凡是”的语法功能分析 | 第23-28页 |
(一)“凡是”的附体性 | 第23-24页 |
(二)“凡是”与其他成分的共现 | 第24-28页 |
1.“凡是”与“都”配合 | 第25-26页 |
2.“凡是”与“就”配合 | 第26-28页 |
四、“凡是”与相关词语的比较分析 | 第28-32页 |
(一)“凡是”与“凡”、“是”的比较 | 第28-29页 |
1.语体差异 | 第28页 |
2.语义差异 | 第28页 |
3.功能差异 | 第28-29页 |
(二)“凡是”与“所有”的比较 | 第29-30页 |
(三)“凡是”与“只要”的比较 | 第30-32页 |
五、从“凡”到“凡是”的历时探索 | 第32-37页 |
(一)“凡是”的语法化过程 | 第32-35页 |
1.副词“凡”的发展演变 | 第32-33页 |
2.“是”由代词到判断动词的发展演变 | 第33-34页 |
3.副词“凡是”的发展演变 | 第34-35页 |
(二)“凡是”语法化的原因和机制 | 第35-37页 |
1.主观化 | 第36页 |
2.汉语的双音化 | 第36-37页 |
六、“凡是”研究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启示 | 第37-41页 |
(一)现有词类系统的局限性 | 第37-39页 |
1.虚词与实词分界不清 | 第37-38页 |
2.各词类的小类分法不一 | 第38页 |
3.各类涵盖成员说法不一 | 第38-39页 |
(二)词类功能研究的必要性 | 第39页 |
(三)语法研究与语义研究结合的重要性 | 第39-41页 |
七、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附录 | 第45-48页 |
后记 | 第48-49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