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·研究意义与目的 | 第8-9页 |
·概念的界定 | 第9-11页 |
·抑郁概念的界定 | 第9页 |
·应对方式概念的界定 | 第9-10页 |
·归因方式概念的界定 | 第10-11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·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·硕士研究生抑郁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·抑郁的归因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·有关生理因素与抑郁关系研究 | 第12页 |
·有关归因方式与抑郁关系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有关应对方式与抑郁关系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已有研究的不足 | 第14-16页 |
第3章 研究结果分析 | 第16-34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·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(CES-D) | 第16-17页 |
·归因方式问卷(ASQ) | 第17页 |
·应对方式问卷(COPE) | 第17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7-18页 |
·硕士研究生抑郁现状调查与分析 | 第18-21页 |
·硕士研究生抑郁总体情况分析 | 第18-19页 |
·不同性别、不同婚姻状况及有无工作经历硕士研究生抑郁差异 | 第19-20页 |
·不同学科类别、不同年级及不同生源地硕士研究生抑郁差异 | 第20-21页 |
·硕士研究生归因问卷分析结果 | 第21-26页 |
·不同学科类别硕士研究生归因方式差异分析 | 第21-23页 |
·不同生源地硕士研究生归因方式差异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不同年级硕士研究生归因方式差异分析 | 第24页 |
·不同性别、婚姻状况及有无工作经历硕士研究生归因方式差异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硕士研究生归因方式差异分析 | 第25-26页 |
·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问卷结果分析 | 第26-32页 |
·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总体概况 | 第26页 |
·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 | 第26-27页 |
·有无工作经历及不同婚姻状况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 | 第27页 |
·不同学科类别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分析 | 第27-29页 |
·不同年级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不同生源地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分析 | 第30-31页 |
·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硕士研究生抑郁、归因方式和应对方式相关分析 | 第32页 |
·硕士研究生抑郁与归因方式相关研究 | 第32页 |
·硕士研究生抑郁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 | 第32页 |
·硕士研究生归因方式、应对方式与抑郁的回归分析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导致硕士研究生抑郁的因素及调适对策 | 第34-42页 |
·硕士研究生抑郁的因素 | 第34-37页 |
·研究生承受过大的压力,是导致抑郁的主要因素 | 第34-35页 |
·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,是引发抑郁的内在因素 | 第35-37页 |
·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,是造成研究生抑郁的重要因素 | 第37页 |
·改善硕士研究生抑郁状况策略 | 第37-42页 |
·个体层面 | 第37-39页 |
·学校层面 | 第39-41页 |
·社会层面 | 第41-42页 |
第5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2-44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42-43页 |
·研究创新与不足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附录 A | 第49-50页 |
附录 B | 第50-53页 |
附录 C | 第53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