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理论创新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3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缘起 | 第9-11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二、问题起源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理论创新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一、关于理论创新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二、理论创新研究总结 | 第12页 |
第三节 国内外教育理论创新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一、国内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| 第12-15页 |
二、国外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| 第15-16页 |
三、国内外教育理论创新研究总结 | 第16-17页 |
第三节 国内外教育理论体系 | 第17-20页 |
一、国内教育理论体系 | 第17-18页 |
二、国外教育理论体系 | 第18-19页 |
三、国内外教育理论体系研究总结 | 第19-20页 |
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| 第20-23页 |
一、理论与实践意义 | 第20页 |
二、研究方法与思路图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对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理论创新研究的认识 | 第23-37页 |
第一节 有关互联网的认识 | 第23-27页 |
一、互联网与网络 | 第23-24页 |
二、互联网的发展 | 第24-26页 |
三、互联网的分类 | 第26-27页 |
第二节 有关教育理论的认识 | 第27-31页 |
一、理论概念的界定 | 第27-29页 |
二、教育理论与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理论的界定 | 第29-31页 |
第三节 有关创新的认识 | 第31-35页 |
一、创新的定义 | 第31-33页 |
二、创新的分类 | 第33-34页 |
三、创新的途径 | 第34-35页 |
第四节 对本研究的整体认识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| 第37-47页 |
第一节 逻辑起点及其规定性 | 第37-38页 |
第二节 教育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分析 | 第38-39页 |
第三节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| 第39-40页 |
一、逻辑起点的推导 | 第39-40页 |
二、逻辑起点的论证 | 第40页 |
第四节 本研究逻辑起点的深入解读 | 第40-47页 |
一、“教育”的内涵 | 第40-42页 |
二、向互联网“借”特征 | 第42-45页 |
三、向互联网“借”思维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理论创新的历史观照 | 第47-59页 |
第一节 互联网时间节点下我国教育理论典型成果分析 | 第47-51页 |
一、刘京海的成功教育理论 | 第47-48页 |
二、叶澜的生命·实践教育理论 | 第48-49页 |
三、顾明远的主体教育理论 | 第49-51页 |
第二节 我国其他教育思想成果分析 | 第51-52页 |
一、王竹立的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51-52页 |
二、谭维智的不教的教育学 | 第52页 |
第三节 互联网时间节点下国外教育思想典型成果分析 | 第52-56页 |
一、20 世纪60、70 年代的典型教育思想 | 第52-53页 |
二、20 世纪80 年代的典型教育思想 | 第53-55页 |
三、21世纪的典型教育思想 | 第55-56页 |
第四节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理论创新历史反思 | 第56-59页 |
第五章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 | 第59-63页 |
第一节 系统论 | 第59-60页 |
一、系统论的基本内容 | 第59-60页 |
二、系统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| 第60页 |
第二节 创新理论 | 第60-63页 |
一、创新理论的基本内容 | 第60-61页 |
二、创新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| 第61-63页 |
第六章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理论初探 | 第63-86页 |
第一节 对互联网时代教育本质的审视 | 第63-65页 |
一、互联网时代教育本质未改变 | 第63页 |
二、互联网时代教育本质探究 | 第63-65页 |
第二节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技术观更新 | 第65-74页 |
一、教育的“互联网技术”发展史 | 第65-68页 |
二、互联网技术倒逼学校教育 | 第68-70页 |
三、互联网技术协助学校教育 | 第70-71页 |
四、对技术反对者的解读 | 第71页 |
五、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新论 | 第71-74页 |
第三节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者角色转变 | 第74-75页 |
一、助学劝学的引导者 | 第74页 |
二、新技术的拥抱者 | 第74-75页 |
第四节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目的增添 | 第75-78页 |
一、互联网时代提出对教育目的的新要求 | 第75页 |
二、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能力 | 第75-76页 |
三、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思维 | 第76-78页 |
第五节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 | 第78-82页 |
一、注重教学内容建设 | 第78-79页 |
二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| 第79-81页 |
三、个性化学习与群体学习结合 | 第81-82页 |
第六节 基于互联网的教育工具策略 | 第82-86页 |
一、精彩纷呈的教学APP | 第82-84页 |
二、简单便捷的在线工具 | 第84页 |
三、理性使用技术 | 第84-86页 |
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不足 | 第86-89页 |
一、研究总结 | 第86-87页 |
二、研究不足 | 第87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7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97-98页 |
致谢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