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V什么V”句式研究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引言 | 第9-22页 |
| (一)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| (二)研究现状 | 第9-16页 |
| 1.关于“V什么V”句式的句法结构 | 第10-13页 |
| 2.“V什么V”句式的语法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3.关于“V什么V”句式的语用功能 | 第14-15页 |
| 4.关于“V什么V”句式的形成机制 | 第15-16页 |
| (三)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| (四)理论依据 | 第16-22页 |
| 1.空语类理论 | 第17-19页 |
| 2.空语类理论在汉语句法分析中的作用 | 第19-21页 |
| 3.语料来源 | 第21-22页 |
| 一、“V什么V”句式的语法结构 | 第22-24页 |
| 二、“V什么V”句式的语法意义 | 第24-29页 |
| (一)不应该做某事 | 第24-27页 |
| 1.做某事是不符合情理的 | 第24-25页 |
| 2.做某事会有不好的结果 | 第25-26页 |
| 3.做某事是没有意义的 | 第26-27页 |
| (二)没有必要做某事 | 第27-29页 |
| 三、“V什么V”句式的语用功能 | 第29-36页 |
| (一)表示自己的意图 | 第29-32页 |
| 1.表示制止 | 第29-30页 |
| 2.表示劝阻 | 第30-31页 |
| 3.表示拒绝 | 第31-32页 |
| (二)表示自己的情感与态度 | 第32-36页 |
| 1.表示愤怒与不满的情感 | 第32-34页 |
| 2.表示轻视、轻蔑的态度 | 第34-35页 |
| 3.表示亲昵与友好的态度 | 第35-36页 |
| 四、“V什么V”句式的形成机制 | 第36-40页 |
| 五、“V什么V”句式的衍生物——“A什么A”句式 | 第40-47页 |
| (一)“A什么A”句式的结构 | 第40-41页 |
| (二)“A什么A”句式的语法意义 | 第41-42页 |
| (三)“A什么A”句式的语用功能 | 第42-44页 |
| 1.用来否定对方的观点 | 第42-43页 |
| 2.用来回应对方的观点 | 第43页 |
| 3.用来表示亲近、随意的态度 | 第43-44页 |
| (四)“A什么A”句式的生成机制 | 第44-47页 |
| 结语 | 第47-4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| 致谢 | 第50-51页 |
|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