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汽车工程论文--汽车发动机论文--往复式发动机论文--各种类型往复式发动机论文--柴油机论文

基于排放特性的186FA直喷式柴油机喷油系统参数优化

中文摘要第3-5页
英文摘要第5-6页
1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1.2 非道路直喷式柴油机性能改善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直喷式柴油机喷油系统参数影响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喷孔数量及布置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喷油角度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喷油正时研究现状第16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-18页
2 直喷式柴油机缸内工作过程仿真物理模型第18-28页
    2.1 基本控制方程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质量守恒控制方程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动量守恒控制方程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能量守恒控制方程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组分守恒控制方程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状态方程第19-20页
    2.2 缸内湍流运动模型第20-21页
    2.3 燃油喷射及雾化模型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燃油液滴破碎模型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燃油液滴相互碰撞模型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燃油液滴与壁面碰撞模型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燃油液滴蒸发模型第23页
    2.4 燃烧化学动力学模型第23-24页
    2.5 排放物生成模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氮氧化物生成模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碳烟生成模型第25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25-28页
3 186FA直喷式柴油机工作过程一维仿真第28-38页
    3.1 186 FA直喷式柴油机一维仿真模型建立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186 FA直喷式柴油机结构特点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燃烧参数标定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一维模型建立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仿真模型参数第31-32页
    3.2 仿真模型验证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试验台架与测量仪器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第34-36页
    3.3 一维仿真结果第36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节第36-38页
4 186FA直喷式柴油机三维仿真模型建立第38-48页
    4.1 三维仿真模型建立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三维几何模型建立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网格划分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仿真初始参数第42-43页
    4.2 仿真模型网格无关性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4.3 仿真物理模型的敏感性分析第44-46页
    4.4 仿真模型验证第46-47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5 喷油系统参数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分析第48-72页
    5.1 喷孔数量的影响第48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喷孔数量对缸内油气混合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喷孔数量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喷孔数量对排放特性的影响第52-54页
    5.2 喷油角度的影响第54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喷油角度对缸内油气混合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喷油角度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喷油角度对排放特性的影响第57-60页
    5.3 喷油正时的影响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喷油正时对缸内油气混合的影响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喷油正时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喷油正时对排放特性的影响第63-65页
    5.4 喷孔布置的影响第65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喷孔布置对缸内油气混合的影响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喷孔布置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喷孔布置对排放特性的影响第68-70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70-72页
6 喷油系统参数优化第72-82页
    6.1 正交试验和正交表的概念第72-73页
    6.2 正交试验设计第73-74页
    6.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第74-76页
    6.4 优化模型仿真结果及分析第76-80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80-82页
7 总结与展望第82-84页
    7.1 总结第82-83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83-84页
致谢第84-86页
参考文献第86-92页
附录第92页
    A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92页

论文共9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电动汽车用感应电机电磁振动和噪声的抑制方法研究
下一篇:白车身几何特征参数在线测量方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