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| ·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脉冲爆震发动机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| ·试验研究 | 第14-16页 |
| ·数值研究 | 第16-17页 |
| ·爆震波的结构和形成 | 第17-20页 |
| ·爆震波的ZND 结构 | 第17-18页 |
| ·爆震波的形成 | 第18-20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数值方法 | 第21-26页 |
| ·基本假设 | 第21页 |
| ·数学模型 | 第21-26页 |
| ·控制方程 | 第21-22页 |
| ·湍流模型 | 第22-24页 |
| ·化学反应模型 | 第24-25页 |
| ·求解方法 | 第25-26页 |
| 第三章 扇形截面爆震管内爆震波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| 第26-54页 |
| ·三维数值计算方法的验证 | 第26-29页 |
| ·计算物理模型、边界条件设定和求解方法 | 第26页 |
| ·网格划分和流场初始化 | 第26-27页 |
| ·网格尺寸对爆震波特性的影响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·不同氢氧化学反应机理的爆震波特性 | 第29-31页 |
| ·不同氢氧反应机理计算的初始条件 | 第29页 |
| ·不同氢氧化学反应机理对爆震波特性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| ·扇形爆震管内爆震波的特性研究 | 第31-41页 |
| ·计算模型、网格和计算条件 | 第31-32页 |
| ·扇形管的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对比 | 第32页 |
| ·对称面上爆震波特性分析 | 第32-35页 |
| ·上弧面、下弧面、与侧壁面上的压力、OH 原子团的质量分数分布 | 第35-37页 |
| ·不同时刻爆震波所处截面的压力、温度、OH 原子团的质量分数分布 | 第37-40页 |
| ·不同时刻对称面、上弧面、侧壁面、下弧面及中心轴线压力峰值和爆震波速度比较 | 第40-41页 |
| ·扇形截面结构变化对爆震波特性的影响研究 | 第41-45页 |
| ·计算物理模型及计算条件 | 第41-42页 |
| ·不同宽高比和弧度的扇形截面结构的爆震波特性分析 | 第42-45页 |
| ·扇形管内不同钝体结构对爆震波特性的影响 | 第45-50页 |
| ·计算物理模型及结构 | 第45页 |
| ·不同钝体结构下爆震波触发特性对比 | 第45-47页 |
| ·不同钝体结构对爆震波特性的影响和区别 | 第47-50页 |
| ·扇形管内氢氧爆震污染物分析 | 第50-52页 |
| ·两种不同反应机理爆震波特性比较 | 第50-51页 |
| ·扇形管内对称面中心上氮氧化物浓度分析 | 第51-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| 第四章 扇形管内煤油爆震特性研究 | 第54-61页 |
| ·煤油替代物的选取 | 第54-55页 |
| ·煤油替代物的计算方法和物理模型 | 第55页 |
| ·扇形管内煤油的爆震特性分析 | 第55-58页 |
| ·扇形管内煤油爆震计算值与理论值比较 | 第55-57页 |
| ·扇形管内煤油爆震的温度分布 | 第57-58页 |
| ·扇形管内煤油爆震污染物分析 | 第58-6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|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61-62页 |
| ·主要研究结论 | 第61页 |
| ·研究工作的展望 | 第61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-69页 |
|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9-70页 |
| 附录:化学反应模型 | 第70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