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百年来沁阳方言语音演变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2-14页 |
ABSTRACT | 第14-15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7-18页 |
1. 绪论 | 第18-27页 |
1.1 沁阳市的地理位置、历史沿革和方言归属 | 第18-20页 |
1.1.1 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| 第18-19页 |
1.1.2 方言归属 | 第19-20页 |
1.2 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2.1 研究对象 | 第20页 |
1.2.2 选题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1-25页 |
1.3.1 沁阳方言语音研究 | 第21-23页 |
1.3.2 语音演变理论研究 | 第23-24页 |
1.3.3 其他音变现象研究 | 第24-25页 |
1.4 研究所用理论、材料及方法 | 第25-27页 |
1.4.1 所用理论及材料 | 第25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5-27页 |
2. 20世纪初期怀庆方言声韵系统 | 第27-43页 |
2.1 高本汉《中国音韵学研究》简述 | 第27-28页 |
2.2 声母系统及特点 | 第28-35页 |
2.2.1 声母系统 | 第28-29页 |
2.2.2 声母特点 | 第29-35页 |
2.3 韵母系统及特点 | 第35-41页 |
2.3.1 韵母系统 | 第35-38页 |
2.3.2 韵母特点 | 第38-41页 |
2.4 高本汉所记方言同音(声、韵母)字汇 | 第41-42页 |
2.5 小结:20世纪初期声韵系统 | 第42-43页 |
3. 20世纪中期沁阳方言语音系统 | 第43-47页 |
3.1 声母 | 第43-44页 |
3.2 韵母 | 第44-45页 |
3.3 声调 | 第45-46页 |
3.4 小结:20世纪中期声韵调特点 | 第46-47页 |
4. 21世纪初期沁阳方言声韵调 | 第47-53页 |
4.1 声母系统及特点 | 第47-48页 |
4.1.1 声母系统 | 第47-48页 |
4.1.2 声母特点 | 第48页 |
4.2 韵母系统及特点 | 第48-50页 |
4.2.1 韵母系统 | 第48-50页 |
4.2.2 韵母特点 | 第50页 |
4.3 声调 | 第50-52页 |
4.3.1 沁阳方言声调基频归一化 | 第51-52页 |
4.3.2 声调特点 | 第52页 |
4.4 小结:21世纪初期声韵调特点 | 第52-53页 |
5. 百年来沁阳方言语音演变 | 第53-106页 |
5.1 声母的演变 | 第53-71页 |
5.1.1 照组、知组、精组(洪音) | 第53-57页 |
5.1.2 日母 | 第57-64页 |
5.1.3 微母、喻母部分字 | 第64-66页 |
5.1.4 精组和见晓组 | 第66-68页 |
5.1.5 送气变不送气,不送气变送气 | 第68-70页 |
5.1.6 其他声母变化 | 第70-71页 |
5.2 韵母的演变 | 第71-97页 |
5.2.1 蟹、止摄 | 第71-75页 |
5.2.2 遇、通摄与梗、臻摄 | 第75-76页 |
5.2.3 果、遇摄与山、宕、江摄 | 第76-81页 |
5.2.4 入声舒化 | 第81-92页 |
5.2.5 舒声促化 | 第92-95页 |
5.2.6 鼻音韵尾变化 | 第95-96页 |
5.2.7 其他韵母变化 | 第96-97页 |
5.3 文白异读 | 第97-103页 |
5.4 小结 | 第103-106页 |
6. 结论 | 第106-108页 |
附录 | 第108-13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1-135页 |
致谢 | 第135-137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