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1.2 精益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| 第11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4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对标诊断,理清思路 | 第17-23页 |
2.1 引言 | 第17页 |
2.2 对标管理理念 | 第17-19页 |
2.2.1 对标管理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2.2 对标管理分类 | 第18页 |
2.2.3 柏拉图曲线 | 第18-19页 |
2.3 指标分解 | 第19-20页 |
2.4 对标诊断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精准发力——技术攻关精益化 | 第23-30页 |
3.1 引言 | 第23页 |
3.2 磨煤机降电流技术攻关 | 第23-25页 |
3.2.1 研究思路 | 第23页 |
3.2.2 实现方法 | 第23-24页 |
3.2.3 实施效果 | 第24-25页 |
3.3 降低脱硫系统厂用电率 | 第25-27页 |
3.3.1 研究思路 | 第25页 |
3.3.2 边界条件 | 第25-26页 |
3.3.3 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3.3.4 实施效果 | 第27页 |
3.4 循环水泵经济运行 | 第27-29页 |
3.4.1 技术路线 | 第27-28页 |
3.4.2 实现方法 | 第28-29页 |
3.4.3 实施效果 | 第2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4章 精细管控——指标体系精益化 | 第30-37页 |
4.1 引言 | 第30页 |
4.2 指标体系边界设定 | 第30-32页 |
4.2.1 力争值(Expected value) | 第30-31页 |
4.2.2 目标值(Target value) | 第31页 |
4.2.3 考核值(Evaluation value) | 第31-32页 |
4.3 建立指标管控体系 | 第32-35页 |
4.3.1 指标考评体系 | 第33-34页 |
4.3.2 指标竞赛机制 | 第34-3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5章 精益运行——优化运行精益化 | 第37-44页 |
5.1 引言 | 第37页 |
5.2 优化运行管理内容 | 第37-42页 |
5.2.1 锅炉优化运行 | 第37-39页 |
5.2.2 汽机优化运行 | 第39-40页 |
5.2.3 化水优化运行 | 第40页 |
5.2.4 脱硫优化运行 | 第40-41页 |
5.2.5 燃料优化运行 | 第41-42页 |
5.3 优化运行管理系统 | 第4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6章 精确操作——机组启停精益化 | 第44-52页 |
6.1 引言 | 第44页 |
6.2 机组启动流程分析 | 第44-45页 |
6.3 机组启停操作节点控制 | 第45-49页 |
6.4 辅机启停时间节点控制 | 第49-51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2-54页 |
7.1 结论 | 第52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52-53页 |
7.2.1 关键因素把握 | 第52-53页 |
7.2.2 建立健全管系 | 第53页 |
7.2.3 生产全过程管理 | 第53页 |
7.2.4 重难点全面覆盖 | 第53页 |
7.3 未来展望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57-5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| 第58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