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社会科学总论论文--社会学论文--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--文化人类学、社会人类学论文

社会边缘化的演进--以YS县失独父母为例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引言第10-19页
    (一) 边缘化: 社会适应研究的一个切入点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 边缘的社会地位是社会分层的必然后果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2. 边缘的心理状态是当今社会的普遍表现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3. 边缘化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第13-14页
    (二) 研究的问题第14-16页
    (三) 分析视角第16-17页
    (四)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第17-19页
一、研究设计第19-32页
    (一) 文献回顾第19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 边缘性的本质与内涵: 关系性与范畴化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 边缘性的两大取向: 结构边缘与心理边缘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 两大取向的关系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4. 边缘性理论述评第25-26页
    (二) 解释框架第26-28页
    (三) 调查设计与实施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 调查方法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 调查点概况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 调查对象第31-32页
二、失独父母社会边缘化的进程第32-48页
    (一) 失独范畴: 不可逆转的边缘地位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 生理机能弱化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 家庭结构动摇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 养老困境普遍化第35-36页
    (二) 互动情境: 难以回避的边缘处境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 亲密关系残缺化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 外围关系疏离化第38-39页
    (三) 心理边缘: 日益彰显的人格结构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1. 角色定位偏离化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2. 认同发展扭曲化第40-43页
    (四) 重构关系: 同质封闭的社会网络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 1. 交往对象单一化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 交往逻辑边缘化第45-48页
三、失独父母社会边缘化的本质与后果第48-57页
    (一) 本质:生活世界的断裂与重构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1. 例行活动的断裂与碎片化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 边缘活动的重构与例行化第50-51页
    (二) 后果: 网络空间的扩展与维权行动的发展第51-57页
        1. 现实化的网络空间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 全国性的维权运动第53-57页
四、结论与讨论第57-63页
    (一) 结论与反思第57-59页
    (二) 启示与建议第59-63页
        1. 能动性: 边缘个体的自助形式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2. 组织化: 边缘个体的整合方式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3. 制度化: 边缘群体的社会保障第60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68页
附录第68-71页
    附录1: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表第68-69页
    附录2: 主要被访对象人物关系图第69-70页
    附录3: 访谈提纲第70-71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-72页
致谢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分段整数编码自适应遗传算法的组卷系统研究
下一篇: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土地征收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