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序言 | 第10-12页 |
1. 文献综述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对象的界定 | 第12页 |
1.2 共情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2.1 共情的内涵 | 第12-13页 |
1.2.2 共情的结构 | 第13-14页 |
1.2.3 共情的测量 | 第14页 |
1.2.4 共情的理论 | 第14-15页 |
1.2.5 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3 权力研究综述 | 第16-18页 |
1.3.1 权力的内涵 | 第16页 |
1.3.2 权力感启动 | 第16-17页 |
1.3.3 国内外相关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4 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综述 | 第18-22页 |
1.4.1 冲突及同伴冲突 | 第18页 |
1.4.2 冲突解决策略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1.4.3 冲突解决策略的结构 | 第19-20页 |
1.4.4 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4.5 影响冲突解决策略的因素 | 第20-22页 |
2. 问题提出与研究内容 | 第22-25页 |
2.1 问题提出 | 第22-23页 |
2.2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2.2.1 研究目的 | 第23页 |
2.2.2 研究假设 | 第23-24页 |
2.3 研究的具体安排 | 第24-25页 |
3. 研究一: 大学生共情能力及冲突情况的调查研究 | 第25-30页 |
3.1 研究目的 | 第25页 |
3.2 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3.2.1 被试 | 第25页 |
3.2.2 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3.2.3 研究材料 | 第26页 |
3.2.4 数据分析 | 第26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0页 |
3.3.1 大学生特质共情的性别差异 | 第26-27页 |
3.3.2 大学生特质共情的家庭结构(是否为独生子女)差异 | 第27页 |
3.3.3 大学生特质共情在生源地上的差异 | 第27页 |
3.3.4 大学生特质共情的年级差异 | 第27-29页 |
3.3.5 大学生特质共情的专业性质差异 | 第29页 |
3.3.6 大学生冲突情况的分析 | 第29-30页 |
4. 研究二: 权力感启动下,特质共情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| 第30-37页 |
4.1 研究目的 | 第30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30-32页 |
4.2.1 被试 | 第30页 |
4.2.2 研究材料 | 第30-31页 |
4.2.3 实验设计 | 第31-32页 |
4.2.4 实验程序 | 第32页 |
4.2.5 数据处理 | 第32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7页 |
4.3.1 高、低特质共情个体冲突解决策略的描述情况 | 第32-33页 |
4.3.2 权力感启动下,个体冲突解决策略的描述情况 | 第33页 |
4.3.3 权力感启动下,高、低特质共情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| 第33-37页 |
5. 研究三: 权力感启动下,状态共情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| 第37-44页 |
5.1 研究目的 | 第37页 |
5.2 研究方法 | 第37-40页 |
5.2.1 被试 | 第37页 |
5.2.2 研究材料 | 第37-38页 |
5.2.3 实验设计 | 第38-39页 |
5.2.4 实验程序 | 第39页 |
5.2.5 数据处理 | 第39-40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4页 |
5.3.1 状态共情操作的有效性检验 | 第40页 |
5.3.2 权力感启动对状态共情水平的影响 | 第40页 |
5.3.3 高、低状态共情个体冲突解决策略的描述情况 | 第40-41页 |
5.3.4 权力感启动下,个体冲突解决策略的描述情况 | 第41页 |
5.3.5 权力感启动下,高、低状态共情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6. 总讨论 | 第44-48页 |
6.1 大学生共情能力的概况 | 第44页 |
6.2 大学生冲突解决策略的现状和特点 | 第44-45页 |
6.3 特质共情与权力感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6.4 状态共情与权力感对冲突解决策略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6.5 权力感对状态共情水平的影响 | 第47页 |
6.6 总讨论与建议 | 第47-48页 |
7. 总结论 | 第48-49页 |
8. 不足与展望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5页 |
附录 | 第55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