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发展心理学(人类心理学)论文--青少年心理学论文

心理情景剧对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应用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1、绪论第10-1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页
    1.2 问题的提出第10-11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第11页
    1.4 研究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理论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现实意义第12-13页
2、文献综述第13-26页
    2.1 心理情景剧第13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心理情景剧的内涵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心理情景剧发展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心理情景剧的元素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心理情景剧的实施过程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心理情景剧的技术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心理情景剧的相关研究第18-19页
    2.2 生命意义感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生命意义感的概念界定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生命意义感的测量工具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研究第23页
    2.3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角色理论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社会学习理论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团体依恋效应第24-25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5-26页
3、研究设计第26-34页
    3.1 研究对象第26页
    3.2 研究工具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问卷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访谈第27页
    3.3 研究准备第27-28页
    3.4 心理情景剧辅导的内容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心理情景剧辅导剧本的撰写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心理情景剧辅导的主要内容第29-33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3-34页
4、研究结果第34-51页
    4.1 信度分析第34页
    4.2 效度分析第34-35页
    4.3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整体状况统计分析第35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整体状况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不同性别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的比较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不同专业类型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的比较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不同年级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的比较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不同家庭家庭居住地的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的比较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的比较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是否患有躯体疾病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的比较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是否接触过他人死亡经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的比较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9 有无恋爱经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的比较第44-45页
    4.4 心理情景剧对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效果分析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结果同质性检验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实验组、对照组后侧得分差异性检验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实验组、对照组前测后测得分差异性检验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实验组、对照组前测追踪测得分差异性检验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实验组、对照组后测追踪测得分差异性检验第48-49页
    4.5 心理情景剧访谈结果第49-50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5、分析与讨论第51-64页
    5.1 大学生人生命意义感调查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第51-54页
    5.2 心理情景剧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辅导的分析和讨论第54-55页
    5.3 心理情景剧辅导访谈结果及疗效因子的分析和讨论第55-62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2-64页
结论第64-65页
创新与不足第65-66页
参考文献第66-74页
附录第74-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潘光旦德育思想研究
下一篇:幸福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