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语言、文字论文--汉语论文--语法论文--近代、现代语法论文

汉英状态变化事件的形义类型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3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7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词化类型学的研究背景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“状态变化”的研究背景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“状态变化事件”的研究背景第25-26页
    1.2 内容与目标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内容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目标第27-28页
    1.3 创新与意义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本文的创新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本文的意义第28-29页
    1.4 章节安排第29-31页
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第31-61页
    2.1 理论基础第31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宏事件第31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状态变化事件第3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词化类型学理论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其他的相关研究第50-55页
    2.2 研究方法第55-56页
    2.3 语料来源第56-60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60-61页
第三章 汉英状态变化事件之表现形式第61-114页
    3.1 状态变化事件的句法表现第61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汉语状态变化事件的句法表现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英语状态变化事件的句法表现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状态变化事件之句法表现的汉英对比第69-70页
    3.2 状态变化事件之框架事件的编码形式第70-9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汉语框架事件的编码形式第70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英语框架事件的编码形式第78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框架事件之编码形式的汉英对比第90-91页
    3.3 状态变化事件之副事件的编码形式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汉语副事件的编码形式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英语副事件的编码形式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副事件之编码形式的汉英对比第93-94页
    3.4 状态变化事件之形态成分的表现形式第94-9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汉语形态成分的表现形式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英语形态成分的表现形式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形态成分之表现形式的汉英对比第98-99页
    3.5 状态变化事件之致使要素的表现形式第99-11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汉语致使要素的表现形式第99-10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英语致使要素的表现形式第107-11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致使要素之表现形式的汉英对比第111-112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112-114页
第四章 汉英状态变化事件之语义内涵第114-187页
    4.1 状态变化事件的语义表征第114-11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汉语状态变化事件的语义表征第114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英语状态变化事件的语义表征第11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状态变化事件之语义表征的汉英对比第116页
    4.2 状态变化事件之动词词根的语义特征第116-1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汉语动词词根的语义特征第117-1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英语动词词根的语义特征第148-1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动词词根之语义特征的汉英对比第161-162页
    4.3 状态变化事件之卫星语素的语义特征第162-1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汉语卫星语素的语义特征第163-1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英语卫星语素的语义特征第167-17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卫星语素之语义特征的汉英对比第175页
    4.4 状态变化事件之形态成分的语义特征第175-18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汉语形态成分的语义特征第176-17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英语形态成分的语义特征第17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形态成分之语义特征的汉英对比第178-180页
    4.5 状态变化事件之参与者的语义特征第180-18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汉语参与者的语义特征第180-18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英语参与者的语义特征第183-18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参与者之语义特征的汉英对比第185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185-187页
第五章 状态变化事件之形义类型第187-255页
    5.1 状态变化事件的形义关联第187-19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汉英句法-语义的映射联结第187-19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汉英形式-语义的对应关系第193-19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状态变化事件之形义关联的汉英对比第194-196页
    5.2 状态变化事件的词汇化模式第196-2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汉英动词词根的词汇化模式第197-20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汉英卫星语素的词汇化模式第204-20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状态变化事件之词汇化模式的汉英对比第207页
    5.3 状态变化事件的语义递增分析第207-22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汉英动词词根的语义递增分析第207-21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汉英卫星语素的语义递增分析第215-21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状态变化事件之语义递增的汉英对比第218-220页
    5.4 状态变化事件的整合类型第220-23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汉英框架事件的整合类型第220-23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汉英副事件的整合类型第230-23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状态变化事件之整合类型的汉英对比第235-236页
    5.5 状态变化事件的参与者与事件表达第236-25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汉英参与者的生命度与事件的句式选用第236-24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汉英参与者的生命度与动词的使役交替第247-25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状态变化事件之参与者与事件表达的汉英对比第252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252-255页
第六章 汉英状态变化事件之理据探究第255-285页
    6.1 状态变化事件与事件的编码方式第255-26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状态变化事件的空间特质第256-25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状态变化事件的时间内涵第259-26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状态变化事件的时空隐喻第266-269页
    6.2 状态变化事件与语言的编码原则第269-27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状态变化事件与“象似性”第270-27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状态变化事件与“经济性”第271-27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编码原则的相互作用第272-273页
    6.3 状态变化事件与语言的类型特质第273-27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汉英的分析与综合第273-27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汉英的意合与形合第275-27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汉英的动态与静态第276-279页
    6.4 状态变化事件与语言的语用特征第279-28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汉英的传统习俗第279-28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汉英的运用特色第281-28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汉英的发展变化第282-283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283-285页
第七章 结论第285-292页
    7.1 本文的主要发现第285-290页
    7.2 本文的不足与反思第290-291页
    7.3 今后的研究方向第291-292页
参考文献第292-305页
参考工具书第305-306页
附录第306-329页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329-330页
致谢第330页

论文共33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八十年代“五四话语”的征用与重构
下一篇:家国关系变迁视域下的“双非”家庭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