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中等教育论文--各科教学法、教学参考书论文--化学论文

解释学视域下化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反思性的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1 研究概述第7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的缘起第7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的自我诉求第7-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的教育背景需求第8-9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9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教师实践性知识第9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1 国外研究现状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化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第16-17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1.4 选题的意义第18-19页
2 化学教师实践性知识解读第19-27页
    2.1 知识及实践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知识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践第20页
    2.2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第20-21页
    2.3 化学教师实践性知识及特点第21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本质特点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1 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2 不精确性和可证实性统一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.3 反思性和默会性统一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学科特点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1 以实验为基础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2 化学思想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3 化学观念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4 化学知识的多重表征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5 微观想象与宏观观察相结合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6 多学科渗入、知识应用广、新知识应用即时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.7 知识点繁复第26-27页
3 理论基础第27-31页
    3.1 解释学循环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解释学循环学说—代表人物:施莱尔马赫(Friedrich Schleiermacher,1768-1834)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解释学循环学说二 —代表人物:海德格尔(Martin Heidegger,1889-1976)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解释学循环解读第28-31页
4 解释学视域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反思性第31-40页
    4.1 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反思性第31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课堂教学中几个解释循环的前概念、发生的时间和主体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1 三个解释学循环的前概念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2 时间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.3 主体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课堂中几种解释学循环相互作用的范例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1 解释学循环一: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解释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2 解释学循环二:教师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.3 解释学循环三:学生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解释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解释学循环一直开放—学习不停滞的条件之一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1 解释学循环一破裂,其它不破裂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2 解释学循环二破裂,其它不破裂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.3 解释学循环三破裂,其他不破裂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反思的充分性和必要性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4.1 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反思的必要性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4.2 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反思的充分性—课堂教学中的解释学循环会一直开放第38页
    4.2 结论第38-40页
5 反思型化学教师的培训途径第40-45页
    5.1 内在途径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提高自我认识,增强问题意识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1 自我提问单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1.1.2 课堂调查表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加强理论学习,提升理论素养第42页
    5.2 外在途径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同伴互助,构建良好的成长空间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专业引领,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地方组织,支撑反思型教师的形成第44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48页
致谢第48-49页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第49页

论文共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
下一篇:基于生活化学习理论的成长记录袋网站设计与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