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2.1 研究的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2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5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5-18页 |
1.3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| 第18-30页 |
2.1 国内外微课的研究现状 | 第18-24页 |
2.1.1 国内微课的研究现状 | 第18-21页 |
2.1.2 国外微课的研究现状 | 第21-24页 |
2.2 微课概念的发展与定义 | 第24-27页 |
2.2.1 微课概念的发展 | 第24-26页 |
2.2.2 微课概念的界定 | 第26页 |
2.2.3 微课概念的内涵 | 第26-27页 |
2.3 理论基础 | 第27-30页 |
2.3.1 建构主义理论 | 第27-28页 |
2.3.2 情绪心理学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高中物理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| 第30-44页 |
3.1 设计的总体理念 | 第30-34页 |
3.1.1 阐明物理学科的核心概念 | 第30-31页 |
3.1.2 融合核心概念与建构主义 | 第31-32页 |
3.1.3 融合核心概念与情绪心理学 | 第32-34页 |
3.2 设计的目标 | 第34页 |
3.2.1 明确课程内容的中心 | 第34页 |
3.2.2 核心概念的组织贯穿学科素养 | 第34页 |
3.2.3 核心概念的启发融汇寓教于乐 | 第34页 |
3.3 设计的步骤 | 第34-37页 |
3.3.1 教学内容分析 | 第35页 |
3.3.2 学习者分析 | 第35页 |
3.3.3 内容组织 | 第35-36页 |
3.3.4 文案写作 | 第36页 |
3.3.5 配套资源 | 第36-37页 |
3.4 开发流程图 | 第37页 |
3.5 开发环节及其策略 | 第37-42页 |
3.5.1 平台搭建策略 | 第37-38页 |
3.5.2 素材搜集策略 | 第38-39页 |
3.5.3 软件对比与选择 | 第39-41页 |
3.5.4 多媒体元素的复用 | 第41页 |
3.5.5 开发始于易作于细 | 第41-42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4章 《光》微课的设计与开发——以《光的折射》为例 | 第44-62页 |
4.1 教学内容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1.1 《折射和折射定律》内容分析 | 第44页 |
4.1.2 《折射定律的例子》内容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2 学习者分析 | 第45-47页 |
4.2.1 物理知识与技能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2.2 数学知识与技能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2.3 学生发展心理分析 | 第47页 |
4.3 平台搭建 | 第47页 |
4.4 素材处理 | 第47-48页 |
4.5 内容组织 | 第48-49页 |
4.5.1 《折射和折射定律》内容组织 | 第48页 |
4.5.2 《折射定律的例子》内容组织 | 第48-49页 |
4.6 文案写作 | 第49-58页 |
4.6.1 《折射和折射定律》文案写作 | 第49-54页 |
4.6.2 《折射定律的例子》文案写作 | 第54-58页 |
4.7 微视频制作 | 第58-59页 |
4.8 配套资源制作 | 第59页 |
4.8.1 《折射和折射定律》配套资源 | 第59页 |
4.8.2 《折射定律的例子》配套资源 | 第59页 |
4.9 微课教学资源的简评 | 第59-62页 |
4.9.1 微课教学资源的自我评价 | 第59-60页 |
4.9.2 微课教学资源的他人评价 | 第60-62页 |
第5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3页 |
5.1 研究的结论 | 第62页 |
5.2 研究的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附录 | 第68-79页 |
4.1.3 《色散》内容分析 | 第68页 |
4.1.4 《全反射》内容分析 | 第68-69页 |
4.5.3 《色散》内容组织 | 第69-70页 |
4.5.4 《全反射》内容组织 | 第70页 |
4.6.3 《色散》文案写作 | 第70-75页 |
4.6.4 《全反射》文案写作 | 第75-78页 |
4.8.3 《色散》配套资源 | 第78页 |
4.8.4 《全反射》配套资源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