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8-14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8-12页 |
1.1.1 几何是“再创造”最好的材料 | 第8-10页 |
1.1.2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现状 | 第10页 |
1.1.3 “标准”对“图形与几何”教学的要求 | 第10-12页 |
1.2 研究问题 | 第12页 |
1.3 研究目标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.1 文献研究法 | 第13页 |
1.4.2 实验研究法 | 第13页 |
1.4.3 问卷调查法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研究综述 | 第14-25页 |
2.1 小学生几何认知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6页 |
2.1.1 小学生空间思维水平发展的特点 | 第14-15页 |
2.1.2 小学生学习几何的特点 | 第15-16页 |
2.2 小学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相关研究 | 第16-19页 |
2.3 “再创造”教学理论的应用研究 | 第19-25页 |
2.3.1 “再创造”教学原则 | 第19-20页 |
2.3.2 “再创造”的教学环节及流程 | 第20-22页 |
2.3.3 “再创造”教学实施策略 | 第22-25页 |
第3章 “再创造”教育思想的内涵 | 第25-38页 |
3.1 数学现实 | 第25-28页 |
3.1.1 “数学现实”的定义 | 第25-26页 |
3.1.2 “数学现实”的来源 | 第26-27页 |
3.1.3 “数学现实”与“再创造”的关系 | 第27-28页 |
3.2 数学化 | 第28-31页 |
3.2.1 “数学化”的定义 | 第28-29页 |
3.2.2 “数学化”的特征及形式 | 第29页 |
3.2.3 “数学化”的分类 | 第29-30页 |
3.2.4 “数学化”与“再创造”的关系 | 第30-31页 |
3.3 有指导的“再创造” | 第31-34页 |
3.3.1 往哪儿指导? | 第31-32页 |
3.3.2 在哪儿指导? | 第32-33页 |
3.3.3 怎样指导? | 第33-34页 |
3.4 反思 | 第34-38页 |
3.4.1 “反思”的定义 | 第35页 |
3.4.2 “反思”的发展阶段 | 第35-36页 |
3.4.3 “反思”与“再创造”的关系 | 第36-38页 |
第4章 “再创造”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| 第38-43页 |
4.1 创设情境,激发学生“再创造”动机 | 第38-39页 |
4.2 自主探究,引导学生进行“数学化” | 第39-40页 |
4.3 思维升华,进行有指导的“再创造” | 第40-41页 |
4.4 反思概括,巩固学生的知识建构 | 第41-43页 |
第5章 “再创造”教学的实验研究 | 第43-56页 |
5.1 实验目的 | 第43页 |
5.2 实验对象 | 第43页 |
5.3 实验设计 | 第43-44页 |
5.4 实验材料 | 第44页 |
5.5 实验程序 | 第44-45页 |
5.6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5-53页 |
5.6.1 “再创造”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| 第45-49页 |
5.6.2 “再创造”教学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 | 第49-53页 |
5.7 基于实验的思考 | 第53-56页 |
5.7.1 “再创造”教学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水平 | 第53-54页 |
5.7.2 “再创造”教学对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影响不同 | 第54页 |
5.7.3 “再创造”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行为参与 | 第54-55页 |
5.7.4 “再创造”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| 第55-56页 |
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8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56-57页 |
6.2 展望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附录A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(再创造)教学实录 | 第60-65页 |
附录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(常规课)教学实录 | 第65-68页 |
附录C 三角形的面积(再创造)教学实录 | 第68-73页 |
附录D 三角形的面积(常规课)教学实录 | 第73-78页 |
附件E 学生参与度问卷调查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1页 |
附件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