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8-14页 |
(一)选题缘由 | 第9-10页 |
(二)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(三)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一 熊芳芳“生命语文”的提出 | 第14-28页 |
(一)“生命语文”的理论基础 | 第14-18页 |
1.生命教育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接受美学理论 | 第15-16页 |
3.生命美学理论 | 第16-18页 |
(二)“生命语文”提出的背景 | 第18-20页 |
1.为人而为的教育 | 第18-19页 |
2.为时代而变的教育 | 第19-20页 |
(三)中学语文教学中“生命语文”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及分析 | 第20-28页 |
二 熊芳芳“生命语文”概述 | 第28-37页 |
(一)“生命语文”的内涵 | 第28-32页 |
1.生命有三个层次:长度、宽度和高度 | 第29-31页 |
2.“生命语文”强调个性唤醒 | 第31-32页 |
(二)“生命语文”的两大特性 | 第32-34页 |
1.走进生活 | 第32-33页 |
2.走入生命 | 第33-34页 |
(三)“生命语文”的三大主阵地 | 第34-37页 |
1.以阅读为阵地,积累文学素养 | 第34-35页 |
2.以课堂为阵地,交流思想与情感 | 第35-36页 |
3.以写作为阵地,培养表达与创造能力 | 第36-37页 |
三 熊芳芳“生命语文”的“三维”“三本”与“三体” | 第37-49页 |
(一)“生命语文”的目标:以生命为核心的“三维” | 第37-43页 |
1.丰富的感性经验 | 第38-40页 |
2.精准的理性认知 | 第40-42页 |
3.美好的知性素养 | 第42-43页 |
(二)“生命语文”的原则:基于不同立足点的“三本” | 第43-45页 |
1.以文为本——夯实知识,提高技能 | 第44页 |
2.以读为本——掌握方法,享受过程 | 第44-45页 |
3.以人为本——丰富情感,充实生命 | 第45页 |
(三)“生命语文”的主体论:交互作用形成的“三体” | 第45-49页 |
1.教师——中介性的远主体要素 | 第46页 |
2.学生——目的性的近主体要素 | 第46-47页 |
3.课程资源——适应性的源客体要素 | 第47-49页 |
四 熊芳芳“生命语文”的实践指导 | 第49-69页 |
(一)突围文本解读 | 第49-56页 |
1.忠于文本,坚持作品原味 | 第49-53页 |
2.发散思维,理解作品深味 | 第53-54页 |
3.加强对话,发现作品新味 | 第54-56页 |
(二)活跃课堂教学 | 第56-61页 |
1.找准角度,高效切入课堂 | 第57-59页 |
2.强化逻辑,避免无效设问 | 第59-60页 |
3.找准时机,及时进行总结 | 第60-61页 |
(三)充实写作训练 | 第61-64页 |
1.强调写作思维,在思考中写作 | 第62-63页 |
2.遵从内心,提高语言技巧 | 第63-64页 |
(四)对熊芳芳“生命语文”的反思 | 第64-69页 |
1.“生命语文”的局限性 | 第64-66页 |
2.课例分析——以《紫藤萝瀑布》为例 | 第66-69页 |
结语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附录一 | 第73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7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