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20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1.3.3 评述 | 第20页 |
1.4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20-23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1.4.2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2页 |
1.4.3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5 可能的创新点 | 第23-25页 |
2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5-38页 |
2.1 动态能力理论 | 第25-28页 |
2.1.1 动态能力理论 | 第25-26页 |
2.1.2 动态能力的构成因素 | 第26-28页 |
2.2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理论 | 第28-31页 |
2.2.1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相关内涵 | 第28-29页 |
2.2.2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 | 第29-30页 |
2.2.3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历程 | 第30-31页 |
2.3 企业竞争力理论 | 第31-36页 |
2.3.1 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| 第31-32页 |
2.3.2 企业竞争力理论 | 第32-36页 |
2.4 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| 第36-38页 |
3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现状 | 第38-47页 |
3.1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概述 | 第38-43页 |
3.1.1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布和专利占有情况 | 第38-39页 |
3.1.2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结构 | 第39页 |
3.1.3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 | 第39-41页 |
3.1.4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品牌力 | 第41页 |
3.1.5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 | 第41-43页 |
3.2 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43-47页 |
3.2.1 战略能力不足导致不能及时应对环境动态变化 | 第43-44页 |
3.2.2 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| 第44页 |
3.2.3 人才资源尤其是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仍很缺乏 | 第44-45页 |
3.2.4 组织结构不合理导致学习能力不强 | 第45-46页 |
3.2.5 R&D研发投入不足 | 第46-47页 |
4 基于动态能力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研究理论假设 | 第47-53页 |
4.1 基于动态能力的民营高新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| 第47-48页 |
4.2 研究理论假设的提出 | 第48-53页 |
4.2.1 资源和能力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假设 | 第48-51页 |
4.2.2 外部环境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假设 | 第51页 |
4.2.3 路径依赖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假设 | 第51-52页 |
4.2.4 企业规模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假设 | 第52-53页 |
5 基于动态能力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| 第53-75页 |
5.1 调查问卷的基本分析 | 第53-57页 |
5.1.1 调查问卷的设计 | 第53页 |
5.1.2 调查问卷对象选取、发送及回收情况 | 第53-54页 |
5.1.3 调查问卷回收样本分布情况 | 第54页 |
5.1.4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| 第54-57页 |
5.2 因子分析 | 第57-64页 |
5.2.1 外部环境的因子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2.2 企业资源的因子分析 | 第59-60页 |
5.2.3 企业能力的因子分析 | 第60-62页 |
5.2.4 路径依赖的因子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2.5 企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3 假设验证 | 第64-72页 |
5.3.1 企业资源与能力的相关分析 | 第64-65页 |
5.3.2 资源和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| 第65-69页 |
5.3.3 外部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| 第69-70页 |
5.3.4 路径依赖与企业竞争力的回归分析 | 第70页 |
5.3.5 企业规模与企业竞争力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| 第70-72页 |
5.4 实证结果与讨论 | 第72-75页 |
5.4.1 研究结论分析 | 第72-73页 |
5.4.2 实证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存在问题的验证结果分析 | 第73-75页 |
6 提升基于动态能力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| 第75-81页 |
6.1 建立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各要素的有机协调和整合机制 | 第75页 |
6.2 增强战略能力以提升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柔性 | 第75-76页 |
6.3 鼓励组织内部创新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| 第76-77页 |
6.4 创建科学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来增强人才质量 | 第77页 |
6.5 完善组织结构以增强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学习能力 | 第77-78页 |
6.6 提高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实力来改善R&D问题 | 第78-79页 |
6.7 注重开发知识和信息资源以支撑企业长期成长 | 第79页 |
6.8 重视外部环境变化基础上促使政府发挥积极作用 | 第79-81页 |
7 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81-82页 |
7.1 研究不足 | 第81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90页 |
附录A (调查问卷) | 第90-94页 |
附录B (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) | 第94-96页 |
致谢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