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综述 | 第13-24页 |
1.2.1 心理契约破坏 | 第13-17页 |
1.2.1.1 心理契约概念的发展史 | 第13-14页 |
1.2.1.2 心理契约的维度 | 第14-16页 |
1.2.1.3 心理契约破坏 | 第16页 |
1.2.1.4 心理契约破坏的相关影响变量 | 第16-17页 |
1.2.2 组织公民行为 | 第17-20页 |
1.2.2.1 组织公民行为概念的发展 | 第17-18页 |
1.2.2.2 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 | 第18-19页 |
1.2.2.3 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影响变量 | 第19-20页 |
1.2.3 心理契约破坏的理论解释 | 第20-24页 |
1.2.3.1 社会交换理论 | 第20-21页 |
1.2.3.2 群体价值理论 | 第21页 |
1.2.3.3 情绪事件理论 | 第21-24页 |
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构想 | 第24-26页 |
2.1 问题的提出 | 第24-25页 |
2.2 研究构想 | 第25-26页 |
2.2.1 总体研究框架 | 第25页 |
2.2.2 研究假设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研究设计 | 第26-34页 |
3.1 研究对象 | 第26-27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3.3 研究工具 | 第28-34页 |
3.3.1 心理契约破坏量表信效度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3.2 积极消极情绪量表信效度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3.2.1 量表的翻译与校正 | 第30页 |
3.2.2.2 积极消极情绪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| 第30-31页 |
3.3.3 组织公民行为量表信效度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3.4 工作满意度量表信效度分析 | 第32-34页 |
第四章 数据分析 | 第34-60页 |
4.1 人.统计学变量对各研究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| 第34-47页 |
4.1.1 性别对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| 第34-35页 |
4.1.2 年龄对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1.3 婚姻对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| 第36-38页 |
4.1.4 学历对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| 第38-42页 |
4.1.5 工龄对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1.6 职务对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1.7 单位性质对各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| 第45-47页 |
4.2 相关分析 | 第47-51页 |
4.2.1 心理契约破坏与情绪状态的相关分析 | 第48页 |
4.2.2 心理契约破坏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2.3 心理契约破坏同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| 第49页 |
4.2.4 情绪状态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2.5 情绪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| 第50页 |
4.2.6 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3 回归分析 | 第51-57页 |
4.3.1 心理契约破坏对情绪状态的回归分析 | 第51-53页 |
4.3.2 心理契约破坏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回归分析 | 第53页 |
4.3.3 心理契约破坏对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3.4 情绪状态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回归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3.5 情绪对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| 第55页 |
4.3.6 工作满意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回归分析 | 第55-57页 |
4.4 检测情绪状态的中介作用 | 第57-60页 |
第五章 总讨论 | 第60-64页 |
5.1 人.统计学变量在各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| 第60页 |
5.2 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 | 第60-61页 |
5.3 情绪状态的中介作用讨论 | 第61-62页 |
5.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| 第62-64页 |
5.4.1 研究中的创新 | 第62页 |
5.4.2 研究中的不足 | 第62-64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75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