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生友谊质量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1 绪论 | 第8-26页 |
| 1.1 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| 1.2 文献综述 | 第9-22页 |
| 1.2.1 概念界定 | 第9-13页 |
| 1.2.2 友谊质量的研究进展 | 第13-22页 |
| 1.3 问题提出 | 第22-23页 |
| 1.4 研究设计 | 第23-26页 |
| 1.4.1 研究目标 | 第23-24页 |
| 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4页 |
| 1.4.3 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| 2 大学生友谊质量问卷的编制 | 第26-44页 |
| 2.1 研究目的 | 第26页 |
| 2.2 大学生友谊质量结构的初步构建 | 第26-30页 |
| 2.2.1 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2.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29页 |
| 2.2.3 大学生友谊质量的构想结构 | 第29-30页 |
| 2.3 第一次预测 | 第30-34页 |
| 2.3.1 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2.3.2 研究结果 | 第31-34页 |
| 2.4 第二次预测与大学生友谊质量问卷的确定 | 第34-38页 |
| 2.4.1 研究方法 | 第34页 |
| 2.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8页 |
| 2.5 正式施测与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| 第38-44页 |
| 2.5.1 研究方法 | 第38-39页 |
| 2.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4页 |
| 3 大学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 | 第44-49页 |
| 3.1 研究目的 | 第44页 |
| 3.2 研究方法 | 第44-45页 |
| 3.2.1 被试 | 第44页 |
| 3.2.2 研究工具 | 第44-45页 |
| 3.2.3 研究程序 | 第45页 |
| 3.2.4 数据处理 | 第45页 |
| 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9页 |
| 3.3.1 大学生友谊质量总体状况 | 第45页 |
| 3.3.2 大学生友谊质量生源地差异特点 | 第45-46页 |
| 3.3.3 大学生友谊质量是否独生子女差异特点 | 第46页 |
| 3.3.4 大学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3.3.5 大学生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回归分析 | 第47-49页 |
| 4 总讨论和总结论 | 第49-54页 |
| 4.1 总讨论 | 第49-52页 |
| 4.1.1 关于大学生友谊质量的结构 | 第49-50页 |
| 4.1.2 关于大学生友谊质量问卷 | 第50-51页 |
| 4.1.3 大学生友谊质量的特点 | 第51-52页 |
| 4.1.4 大学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 | 第52页 |
| 4.2 总结论 | 第52-54页 |
| 5 研究总结 | 第54-55页 |
| 5.1 发展与创新 | 第54页 |
| 5.2 存在问题与改进 | 第54-55页 |
| 附录1 开放式问卷 | 第55-56页 |
| 附录2 初始问卷 | 第56-59页 |
| 附录3 第一次预测问卷 | 第59-61页 |
| 附录4 第二次预测问卷 | 第61-63页 |
| 附录5 大学生友谊质量问卷 | 第63-65页 |
| 附录6 UCLA孤独量表(第三版) | 第65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6-72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72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