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语言、文字论文--汉语论文--字书、字典、词典论文--《说文》论文

《说文解字》形训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7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目的第7-9页
    1.2 研究方法第9页
    1.3 文献综述第9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清代以前学者的研究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清代学者的研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清末至民国时期学者的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建国以后学者的研究第12-16页
2 《说文解字》形训体例研究第16-51页
    2.1 象形类第16-20页
    2.2 指事类第20-22页
    2.3 会意类第22-27页
    2.4 形声类第27-51页
3 《说文解字》形训的功能研究第51-77页
    3.1 确定本义第51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从象形看《说文解字》确定本义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从指事看《说文解字》确定本义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从会意看《说文解字》确定本义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从形声看《说文解字》确定本义第60-65页
    3.2 确定语源第65-70页
    3.3 确定读音第70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形声法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读若法第73-77页
4 《说文解字》形训的失误研究第77-87页
    4.1 因不明古文字形体致误第77-79页
    4.2 因不明字形结构致误第79-81页
    4.3 因受思想认识影响导致的失误第81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受道家思想影响而致误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受儒家思想影响而致误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受阴阳五行的思想影响而致误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受佛家思想影响而致误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因囿于六书的体例而致误第84-85页
    4.4 其他第85-87页
5 结语第87-89页
参考文献第89-91页
致谢第91页

论文共9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韩国留学生“有”字句习得偏误分析
下一篇:BA式状态形容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