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企业经济论文--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

跨国制造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--以B集团实施“工业4.0”方案为例

致谢第5-6页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1 绪论第12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2 文献综述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文献综述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文献综述第15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论文主要内容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论文研究框架第16-20页
2 相关理论概述第20-26页
    2.1 知识转移和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知识转移的概念和模型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第21-22页
    2.2 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知识本体特征因素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知识传送方因素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知识接收方因素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知识转移情境因素第23-26页
3 B集团内部知识转移项目概述及问题总结第26-36页
    3.1 B集团“工业4.0”内部知识转移项目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B集团“工业4.0”内部知识转移项目背景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B集团“工业4.0”内部知识转移项目简介第27-30页
    3.2 跨国制造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特征分析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“工业4.0”方案知识特征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B集团内部知识转移准备工作第31-32页
    3.3 B集团“工业4.0”内部知识转移问题总结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员工接受度问题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成本问题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标准化程度问题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复杂系统管理问题第34-35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5-36页
4 B集团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第36-48页
    4.1 跨国企业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第36-37页
    4.2 B集团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第37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知识源因素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知识传送方因素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知识接收方因素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知识转移情境因素分析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小结第43页
    4.3 影响因素变量假设及操作化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知识源因素相关变量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知识传送方因素相关变量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知识接收方因素相关变量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知识转移情境因素相关变量第46-47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5 影响因素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第48-66页
    5.1 问卷调查与样本情况说明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调查问卷设计过程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问卷调研与样本收集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基本情况统计第49-50页
    5.2 变量检验与结果讨论第50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信度检测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效度分析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多重共线性检测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变量回归分析及结果讨论第55-59页
    5.3 进一步讨论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接收意愿相关性分析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吸收能力相关性分析第61-62页
    5.4 B集团内部知识转移项目改善建议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知识的默会性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知识的复杂性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知识的专用性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接收方接收意愿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接收方吸收能力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6 社会化渠道第64-65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65-66页
6 结论与展望第66-68页
    6.1 研究总结第66-67页
    6.2 研究不足和展望第67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0页
附录A第70-73页
附录B第73-78页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/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8-81页
学位论文数据集第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EVA的股权激励模式研究--以FH公司为例
下一篇:“夫妻店”家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析--以南菱汽车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