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发展心理学(人类心理学)论文--青少年心理学论文

大学生正念、冗思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前言第10-22页
    1.1 正念的研究第10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正念的概念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正念的测量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正念的作用机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正念的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2 冗思的研究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冗思的概念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冗思的测量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冗思的产生机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冗思的研究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1.3 正念、冗思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现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正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冗思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正念与冗思的关系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对以往研究的评价与总结第20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、意义与假设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目的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意义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研究假设第21-22页
2 材料与方法第22-25页
    2.1 研究对象第22页
    2.2 研究工具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五因素正念量表(FFMQ)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冗思反应方式量表(ruminative response scale,RRS)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自尊量表(the self-esteem scale,SES)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幸福感指数量表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焦虑自评量表(SAS)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(CES-D)第24页
    2.3 施测程序第24页
    2.4 统计分析第24-25页
3 结果第25-33页
    3.1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正念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冗思各维度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心理健康各指标在人口学变量的差异第26页
    3.2 正念、冗思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、回归分析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正念与冗思的相关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正念、冗思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正念对冗思的回归分析第28页
    3.3 冗思对正念和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分析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冗思对正念和心理健康积极维度的中介作用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冗思对正念和心理健康消极维度的中介作用第29-31页
    3.4 冗思对正念和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分析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正念对冗思和心理健康积极维度的调节作用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正念对冗思和心理健康消极维度的调节作用第31-33页
4 讨论第33-39页
    4.1 正念、冗思和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统计结果分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正念的人口学差异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冗思的人口学差异第33页
    4.2 正念与冗思的关系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正念与冗思的相关关系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正念与冗思的预测关系第34-35页
    4.3 正念、冗思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正念、冗思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冗思在正念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关系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正念在冗思和心理健康的调节关系第36页
    4.4 本研究的不足第36-37页
    4.5 对策与建议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珍惜当下,不再活在过去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学会接纳自我的不足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将正念带入日常生活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适时进行正念训练的心理干预第38-39页
5 结论第39-40页
参考文献第40-47页
附录第47-51页
综述第51-56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54-56页
攻读学位论文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56-57页
致谢第57-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媒介信任度对民众心理战真假信息辨别的影响研究
下一篇: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在挫折应激源与情绪反应间的中介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