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目录 | 第9-12页 |
1 绪论 | 第12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微观交通仿真软件 | 第16-20页 |
1.3.1 城市道路微观交通仿真软件 | 第16-19页 |
1.3.2 行人交通仿真软件 | 第19-20页 |
1.4 研究方案 | 第20-23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2 公交站台布局形式及交通主体特性分析 | 第23-32页 |
2.1 公交站台布局形式 | 第23-25页 |
2.1.1 直列式 | 第23-24页 |
2.1.2 港湾式 | 第24-25页 |
2.1.3 非机动车道后绕式 | 第25页 |
2.2 交通主体特性分析 | 第25-31页 |
2.2.1 机动车的交通特性 | 第25-27页 |
2.2.2 非机动车的交通特性 | 第27-28页 |
2.2.3 公交车辆的交通特性 | 第28-30页 |
2.2.4 公交乘客的交通特性 | 第30-3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3 公交区域的交通流运行分析 | 第32-43页 |
3.1 公交车辆进出站与机非混合车流的干扰过程分析 | 第32-36页 |
3.1.1 公交车辆运行行为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1.2 机动车运行行为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1.3 非机动车运行行为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1.4 冲突区域与场景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2 公交乘客上下车与非机动车流的干扰过程分析 | 第36-41页 |
3.2.1 乘客穿越非机动车道行为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2.2 非机动车运行行为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2.3 冲突区域与场景分析 | 第38-41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4 公交区域交通流运行仿真模型 | 第43-60页 |
4.1 仿真模型参数标定 | 第43-48页 |
4.1.1 基础特征参数标定 | 第43-45页 |
4.1.2 交通特征参数标定 | 第45-47页 |
4.1.3 驾驶行为参数标定 | 第47-48页 |
4.2 仿真模型建立 | 第48-56页 |
4.2.1 公交区域机非混行路段的建立 | 第48-51页 |
4.2.2 公交车辆进出站过程 | 第51-53页 |
4.2.3 公交乘客出入站台过程 | 第53-56页 |
4.3 评价指标 | 第56-58页 |
4.3.1 混合交通流延误时间 | 第56-57页 |
4.3.2 非机动车道服务水平 | 第57-5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5 公交车进出站与混合交通流的相互影响分析 | 第60-75页 |
5.1 案例现状 | 第60-62页 |
5.2 机动车流量与非机动车流量的相互影响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2.1 仿真场景 | 第62页 |
5.2.2 评价指标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3 公交车到站频率与非机动车流量的相互影响分析 | 第65-70页 |
5.3.1 仿真场景 | 第65-66页 |
5.3.2 评价指标分析 | 第66-70页 |
5.4 公交车类型与非机动车流量的相互影响分析 | 第70-72页 |
5.4.1 仿真场景 | 第70页 |
5.4.2 评价指标分析 | 第70-72页 |
5.5 公交车泊车方式与非机动车流量的相互影响分析 | 第72-73页 |
5.5.1 仿真场景 | 第72页 |
5.5.2 评价指标分析 | 第72-7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5-78页 |
6.1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| 第75-76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0页 |
附录A | 第80-82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2-84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