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9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状况 | 第11-15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6页 |
1.4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17-23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-19页 |
2.1.1“互联网+” | 第17-18页 |
2.1.2 高校教学 | 第18-19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19-23页 |
2.2.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2 主体间性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2.3 混合学习理论 | 第21-23页 |
3“互联网+”时代我国高校教与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| 第23-43页 |
3.1“互联网+”时代我国高校教师“教”的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| 第23-30页 |
3.1.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过程 | 第23-24页 |
3.1.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| 第24-30页 |
3.2“互联网+”时代我国高校学生“学”的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| 第30-36页 |
3.2.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过程 | 第30-31页 |
3.2.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| 第31-36页 |
3.3“互联网+”时代我国高校教与学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9页 |
3.3.1 教学组织形式过于单一 | 第36页 |
3.3.2 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| 第36-37页 |
3.3.3 教学技术过于陈旧 | 第37页 |
3.3.4 学生学习方法不够灵活 | 第37页 |
3.3.5 学生学习自主性缺失 | 第37-38页 |
3.3.6 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| 第38页 |
3.3.7 师生课堂交互性弱 | 第38-39页 |
3.4“互联网+”时代我国高校教与学问题成因分析 | 第39-43页 |
3.4.1 高校层面 | 第39-40页 |
3.4.2 教师层面 | 第40页 |
3.4.3 学生层面 | 第40-43页 |
4“互联网+”时代对我国高校教与学的影响 | 第43-49页 |
4.1“互联网+”时代对我国高校教与学的积极影响 | 第43-47页 |
4.1.1 提供了教育变革的新引擎 | 第43-44页 |
4.1.2 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化 | 第44-45页 |
4.1.3 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形式 | 第45-46页 |
4.1.4 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| 第46-47页 |
4.2“互联网+”时代对我国高校教与学的消极影响 | 第47-49页 |
4.2.1 削弱了教师的育人工作 | 第47-48页 |
4.2.2 挑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| 第48页 |
4.2.3 淡化了师生的情感联系 | 第48-49页 |
5“互联网+”时代提升我国高校教与学质量的对策 | 第49-65页 |
5.1 深度融合教与学,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| 第49-51页 |
5.1.1 深度融合高校教与学 | 第49-50页 |
5.1.2 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性 | 第50页 |
5.1.3 建立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 | 第50-51页 |
5.2 强化政策导向作用,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| 第51-52页 |
5.2.1 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 | 第51-52页 |
5.2.2 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 | 第52页 |
5.3 改进教学过程,提高师生交互性 | 第52-60页 |
5.3.1 更新教学观念 | 第52-53页 |
5.3.2 培养信息素养 | 第53-54页 |
5.3.3 开展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| 第54-57页 |
5.3.4 让新型教学方式成为教学常态 | 第57-60页 |
5.4 加强深入性学习,提高学习效果 | 第60-65页 |
5.4.1 强化学习意识 | 第60-61页 |
5.4.2 转变学习方法 | 第61-62页 |
5.4.3 提高学习主动性 | 第62-63页 |
5.4.4 培养创新能力 | 第63-65页 |
结语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1页 |
附录 | 第71-76页 |
附录一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| 第71-74页 |
附录二 关于高校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| 第74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