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2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.3 当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公交微循环基础理论 | 第18-27页 |
2.1 城市交通微循环原理及分类 | 第18-19页 |
2.1.1 城市交通微循环原理 | 第18-19页 |
2.1.2 城市交通微循环分类 | 第19页 |
2.2 城市公交微循环概念与作用 | 第19-21页 |
2.2.1 城市公交微循环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2.2 公交微循环的作用 | 第20-21页 |
2.3 公交微循环线路设置需考虑的因素 | 第21-22页 |
2.4 公交微循环与主线公交衔接形式 | 第22-23页 |
2.5 发展公交微循环的必要性分析 | 第23-27页 |
2.5.1 老年人出行需求 | 第23-24页 |
2.5.2 接驳需求 | 第24-25页 |
2.5.3 覆盖公交服务盲点 | 第25-27页 |
第3章 社区交通方式的可达性 | 第27-38页 |
3.1 可达性与机动性辨析 | 第27-29页 |
3.1.1 可达性的概念 | 第27-28页 |
3.1.2 机动性与可达性 | 第28-29页 |
3.2 社区交通方式出行距离生态位 | 第29-34页 |
3.2.1 社区现有交通模式特征分析 | 第29-31页 |
3.2.2 交通方式出行距离生态位 | 第31-34页 |
3.3 公交微循环提升公共交通可达性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4 基于可达性的公交规划必要性分析 | 第35-38页 |
第4章 基于可达性的公交微循环线路设计 | 第38-59页 |
4.1 公交微循环线路设计流程 | 第38页 |
4.2 基于公交可达性的布设区域确定 | 第38-42页 |
4.2.1 公交可达性指标的计算 | 第38-40页 |
4.2.2 公交可达性指标的TRANsCAD实现 | 第40-42页 |
4.3 公交微循环最优候选站点选取 | 第42-46页 |
4.3.1 考虑站点可达性的公交微循环站点优选问题 | 第42-43页 |
4.3.2 最优候选站点搜索算法 | 第43-45页 |
4.3.3 算例 | 第45-46页 |
4.4 公交微循环线路优化 | 第46-52页 |
4.4.1 公交微循环线路优化模型建立 | 第47-48页 |
4.4.2 公交微循环站距优化 | 第48-52页 |
4.5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 | 第52-56页 |
4.5.1 算法选择 | 第52-53页 |
4.5.2 算法设计 | 第53-56页 |
4.6 算例 | 第56-59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0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59页 |
5.2 研究展望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65-66页 |
附录 | 第66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