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PRT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PRT交通系统在国外的运用 | 第12-16页 |
1.2.2 PRT交通系统国内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PRT交通的优点 | 第17页 |
1.4 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悬挂式PRT车辆结构设计及关键部件参数计算 | 第19-31页 |
2.1 悬挂式PRT车辆总体结构设计 | 第19-23页 |
2.1.1 转向架结构 | 第19-21页 |
2.1.2 中央牵引销结构 | 第21页 |
2.1.3 车体及摇枕结构 | 第21-22页 |
2.1.4 转向架传力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2 悬挂元件参数选取 | 第23-24页 |
2.3 牵引拉杆等效刚度计算 | 第24-29页 |
2.3.1 超弹性本构模型的建立 | 第25页 |
2.3.2 橡胶关节本构模型建立 | 第25-26页 |
2.3.3 橡胶关节有限元建模 | 第26页 |
2.3.4 橡胶关节径向及轴向等效刚度计算 | 第26-2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悬挂式PRT车辆动力学理论模型建立及求解 | 第31-53页 |
3.1 多刚体动力学建模 | 第31-38页 |
3.1.1 常用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建模 | 第31-33页 |
3.1.2 悬挂式PRT车辆动力学模型 | 第33-38页 |
3.2 轨道梁路面激扰设置 | 第38-42页 |
3.2.1 轨道谱时域转换的常用方法 | 第38-39页 |
3.2.2 离散傅里叶变换法 | 第39-42页 |
3.3 PRT车辆动力学模型求解 | 第42-52页 |
3.3.1 动力学模型求解的传统方法 | 第42-46页 |
3.3.2 悬挂式PRT车辆基本参数确定 | 第46-47页 |
3.3.3 工况设置 | 第47-49页 |
3.3.4 测点选择 | 第49页 |
3.3.5 车辆动力学理论模型计算结果 | 第49-5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4章 悬挂式PRT车辆动力学理论及仿真模型对比研究 | 第53-71页 |
4.1 悬挂式PRT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| 第53-54页 |
4.2 悬挂式PRT关键元件模拟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2.1 走行轮特性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2.2 导向力的建立 | 第55页 |
4.3 理论模型与SIMPACK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| 第55-69页 |
4.3.1 动力学评价标准 | 第55-57页 |
4.3.2 空载工况车辆运行性能评价 | 第57-63页 |
4.3.3 满载工况车辆运行性能评价 | 第63-69页 |
4.4 理论模型与仿真模型差异性分析 | 第6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5章 悬挂式PRT车辆动力学参数优化 | 第71-95页 |
5.1 悬挂式PRT动力学的正交试验法 | 第71-84页 |
5.1.1 悬挂式PRT车辆优化参数及因素水平确定 | 第72页 |
5.1.2 正交优化试验分析计算 | 第72-75页 |
5.1.3 正交试验优化模型动力学性能评价 | 第75-80页 |
5.1.4 动力学性能优化效果分析 | 第80-84页 |
5.2 PRT动力学性能的遗传算法优化 | 第84-94页 |
5.2.1 优化参数选取及优化目标的确定 | 第85页 |
5.2.2 悬挂式PRT车辆遗传算法优化模型建立 | 第85-89页 |
5.2.3 遗传算法优化模型动力学性能评价 | 第89-94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第6章 悬挂式PRT车辆偏载工况分析 | 第95-103页 |
6.1 原始模型偏载动力学性能分析 | 第95-99页 |
6.2 优化模型动力学性能分析 | 第99-102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03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7-11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