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一、绪 论 | 第9-21页 |
(一)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创新视域下我国高中现行教育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| 第10页 |
2.国外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 | 第10页 |
3.合理建议 | 第10-11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理论意义 | 第11页 |
2.实践意义 | 第11页 |
(三 )核心概念的界定 | 第11-15页 |
1.创新 | 第11-12页 |
2.创新人才 | 第12-14页 |
3.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| 第14-15页 |
(四)文献综述 | 第15-18页 |
1.创新思维内涵发展研究 | 第15-16页 |
2.创新人才的特征研究 | 第16页 |
3.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6-17页 |
4.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| 第17-18页 |
5.不足与展望 | 第18页 |
(五)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1.研究的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9页 |
(六)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| 第19-21页 |
1.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2.研究的难点 | 第20-21页 |
二、创新视域下我国现行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 | 第21-35页 |
(一)调查设计 | 第21-22页 |
1.调查时间以及调查对象 | 第21页 |
2.调查内容 | 第21页 |
3.调查思路 | 第21-22页 |
(二)创新视域下我国现行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| 第22-27页 |
1.现行模式在高中生创新人格塑造中的优势 | 第22-23页 |
2.现行模式在高中生知识基础培养中的优势 | 第23-25页 |
3.现行模式在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优势 | 第25-27页 |
(三)我国现行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| 第27-35页 |
1.创新品格基础——先天不足 | 第28-30页 |
2.创新知识体系——营养不良 | 第30-31页 |
3.创新能力薄弱——缺乏锻炼 | 第31-33页 |
4.创新能力培养——渐行渐远 | 第33-35页 |
三、国外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经验 | 第35-42页 |
(一)创新人格培养:激发质疑精神,提高自主构建意识 | 第35-37页 |
1.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倍受各界关注 | 第35页 |
2.帜鲜明地把高中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 | 第35-36页 |
3.超越课本知识,鼓励自主探索 | 第36页 |
4.强调学生主动参与,重视学生自主作为意识的培养 | 第36-37页 |
(二)创新知识培养:视野开阔结构合理 | 第37-38页 |
1.“探究式课堂”以基础知识和方法技能为主体 | 第37页 |
2.多样化课程设置重视边缘知识的培养 | 第37-38页 |
3.整合型课程拓宽知识层面 | 第38页 |
(三)创新能力基础构建:重实践,丰富情境体验 | 第38-40页 |
1.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| 第38-40页 |
2.多元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能力培养过程 | 第40页 |
(四)创新能力形成:课内课外同步发展 | 第40-42页 |
1.整合型课程有利于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| 第40页 |
2.“探究式”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| 第40-41页 |
3.在竞赛中锻炼学生解决探究性问题的能力 | 第41-42页 |
四、我国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| 第42-56页 |
(一)以培养探索精神为起点培养创新人才 | 第42-48页 |
1.把自主创新引擎植入学生心中 | 第42-43页 |
2.多形式全方位传播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精神 | 第43-44页 |
3.搭建平台注重学生自主构建探索精神的培养 | 第44-45页 |
4.多元评价,关注学生创新品格培养过程 | 第45-48页 |
(二)以超越书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抓手培养创新人才 | 第48-50页 |
1.增加体验学习时间 | 第48-49页 |
2.增加培养学生操作性知识的实践课程 | 第49页 |
3.优化基础知识结构 | 第49-50页 |
(三)以实践锻炼为着力点培养创新人才 | 第50-54页 |
1.“四个中心”,夯实创新能力基础 | 第50-52页 |
2.建设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舞台 | 第52-54页 |
(四)以主动探索为关键培养创新人才 | 第54-56页 |
1.教师与学生平等“对话” | 第54页 |
2.成立课合作学习研究小组 | 第54-55页 |
3.采用活动体验教学方式 | 第55页 |
4.采用情景教学模式 | 第55页 |
5.采用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 | 第55-56页 |
结语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3页 |
附录 | 第63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