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引言 | 第7-13页 |
1.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1.1.1 问题提出 | 第7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8-10页 |
1.2.1 台湾方面 | 第8页 |
1.2.2 大陆方面 | 第8-10页 |
1.3 概念界定 | 第10-11页 |
1.3.1 语文教材 | 第10-11页 |
1.3.2 古代作品 | 第11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2 研究的理论依据 | 第13-22页 |
2.1 两地课程纲领性文件对古代作品编选的要求 | 第13-18页 |
2.1.1 大陆《课程标准》相关要求 | 第13-15页 |
2.1.2 台湾《九年一贯课程纲要》相关要求 | 第15-16页 |
2.1.3 两套课程纲领性文件对古代作品编选要求的比较 | 第16-18页 |
2.2 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古代作品选文编制的启示 | 第18-22页 |
2.2.1 认知发展理论对古代作品选文编制的启示 | 第19-20页 |
2.2.2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对古代作品选文编制的启示 | 第20页 |
2.2.3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对古代作品选文编制的启示 | 第20-22页 |
3 两套语文教材古代作品选文收录情况比较分析 | 第22-35页 |
3.1 两套语文教材古代作品选文数量与比重比较分析 | 第22-24页 |
3.1.1 选文数量与比重统计 | 第22-23页 |
3.1.2 选文数量与比重比较分析 | 第23-24页 |
3.2 两套语文教材古代作品选文体裁比较分析 | 第24-32页 |
3.2.1 选文体裁总体情况比较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2.2 选文诗歌、散文体裁比较分析 | 第26-32页 |
3.3 两套语文教材古代作品价值取向比较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3.1 选文价值取向统计 | 第32-33页 |
3.3.2 选文价值取向比较分析 | 第33-35页 |
4 两套初中语文教材古代作品编写体例设计比较分析 | 第35-50页 |
4.1 知识系统 | 第35-42页 |
4.1.1 知识系统特点 | 第36-41页 |
4.1.2 两套语文教材知识系统比较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2 助读系统 | 第42-45页 |
4.2.1 助读系统特点 | 第42-43页 |
4.2.2 助读系统比较分析 | 第43-45页 |
4.3 作业系统 | 第45-50页 |
4.3.1 教材作业系统特点 | 第45-47页 |
4.3.2 作业系统比较分析 | 第47-50页 |
5 对初中古代作品选文编制的建议 | 第50-58页 |
5.1 对两地课程纲领性文件中有关古代作品编选的建议 | 第50-52页 |
5.1.1 对大陆课标的建议 | 第50-51页 |
5.1.2 对台湾纲要的建议 | 第51-52页 |
5.2 对大陆、台湾初中古代作品选文收录情况的建议 | 第52-54页 |
5.2.1 对选文数量与比重的建议 | 第52-53页 |
5.2.2 对选文体裁的建议 | 第53页 |
5.2.3 对选文价值取向的建议 | 第53-54页 |
5.3 对两套初中语文教材古代作品编写体例设计的建议 | 第54-58页 |
5.3.1 对知识系统的建议 | 第54-55页 |
5.3.2 对助读系统的建议 | 第55-56页 |
5.3.3 对作业系统的建议 | 第56-58页 |
结语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附录 | 第61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