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信公司员工激励制度分析与改进
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1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1.2 研究目的 | 第8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9页 |
1.5 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9-11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与国内外企业激励现状 | 第11-23页 |
2.1 激励的理论基础 | 第11-18页 |
2.1.1 委托代理理论与激励 | 第11-13页 |
2.1.2 人力资本理论与激励 | 第13-14页 |
2.1.3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1.4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1.5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1.6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 长期激励模式 | 第18-21页 |
2.2.1 现金延期支付模式 | 第18页 |
2.2.2 股票期权激励模式 | 第18-19页 |
2.2.3 虚拟股票激励模式 | 第19-20页 |
2.2.4 股票增值权激励模式 | 第20页 |
2.2.5 业绩股票激励模式 | 第20-21页 |
2.3 国内外企业激励现状 | 第21-23页 |
2.3.1 国外企业激励现状 | 第21页 |
2.3.2 国内企业激励现状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齐信公司概况及激励现状 | 第23-29页 |
3.1 齐信公司概况 | 第23-26页 |
3.1.1 齐信公司经营现状 | 第23-24页 |
3.1.2 组织架构及人力资源现状 | 第24-26页 |
3.2 齐信公司现行激励制度 | 第26-27页 |
3.3 齐信公司现行激励效果 | 第27-29页 |
第4章 齐信公司员工问卷调查统计 | 第29-36页 |
4.1 离职人员问卷反馈统计 | 第29-31页 |
4.1.1 调查范围及对象 | 第29页 |
4.1.2 离职员工职位统计 | 第29-30页 |
4.1.3 员工离职原因统计 | 第30-31页 |
4.1.4 离职人员年龄分布统计 | 第31页 |
4.2 在职人员问卷反馈统计 | 第31-36页 |
4.2.1 调查范围 | 第31-32页 |
4.2.2 调查对象 | 第32页 |
4.2.3 被调查人员职位统计 | 第32页 |
4.2.4 对激励满意度及长期激励意愿的统计 | 第32-33页 |
4.2.5 对考核方法的评价统计 | 第33-34页 |
4.2.6 对目标设定的评价统计 | 第34-36页 |
第5章 齐信公司现行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36-40页 |
5.1 将奖励制度混同于激励制度 | 第36页 |
5.2 全体员工成为激励目标对象 | 第36-37页 |
5.3 缺乏长期激励手段 | 第37-38页 |
5.4 激励制度中的目标设定不合理 | 第38-39页 |
5.5 激励的评估体系不客观 | 第39-40页 |
第6章 齐信公司激励制度的改进建议及具体实施 | 第40-50页 |
6.1 齐信公司激励制度的改进建议 | 第40-44页 |
6.1.1 激励对象的选择 | 第40-41页 |
6.1.2 激励的模式选择 | 第41-42页 |
6.1.3 设定合理的激励目标 | 第42页 |
6.1.4 建立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估体系 | 第42-43页 |
6.1.5 建立激励的退出机制 | 第43-44页 |
6.2 齐信公司激励制度的具体实施 | 第44-50页 |
6.2.1 激励对象 | 第44页 |
6.2.2 目标设定及绩效考核 | 第44-47页 |
6.2.3 虚拟股票评分及发放规则 | 第47-48页 |
6.2.4 退出规则 | 第48-50页 |
第7章 全文总结与后续问题思考 | 第50-53页 |
7.1 总结 | 第50页 |
7.2 后续问题思考 | 第50-53页 |
7.2.1 激励制度对现金流的影响问题 | 第50-51页 |
7.2.2 对现行激励制度的影响问题 | 第51页 |
7.2.3 优化激励机制的成本问题 | 第51-52页 |
7.2.4 与其他形式的激励结合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附录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-5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9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