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0 引言 | 第13-24页 |
0.1 选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0.1.1 地理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 | 第13页 |
0.1.2 地理教材探究素材的丰富性 | 第13页 |
0.1.3 高中生地理探究素养的缺失 | 第13-14页 |
0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0.2.1 理论意义 | 第14-15页 |
0.2.2 实践意义 | 第15页 |
0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1页 |
0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0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7-21页 |
0.4 研究方案 | 第21-24页 |
0.4.1 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0.4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0.4.3 技术路线 | 第22页 |
0.4.4 特色与创新 | 第22-24页 |
1 地理“问题研究”的概述 | 第24-31页 |
1.1 地理“问题研究”及其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4-26页 |
1.1.1 地理“问题研究”的定义 | 第24页 |
1.1.2 “问题研究”教学与探究性教学的关系 | 第24-26页 |
1.2 地理“问题研究”教学的特征 | 第26-27页 |
1.2.1 学习方式的自主性 | 第26页 |
1.2.2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| 第26页 |
1.2.3 教学评价的过程性 | 第26-27页 |
1.2.4 研究结果的开放性 | 第27页 |
1.3 地理“问题研究”探讨的理论基础 | 第27-30页 |
1.3.1 “问题研究”探讨的地理科学基础 | 第27-28页 |
1.3.2 “问题研究”探讨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| 第28-29页 |
1.3.3 “问题研究”探讨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 | 第29页 |
1.3.4 “问题研究”探讨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| 第29-30页 |
1.4 小结 | 第30-31页 |
2 高中地理“问题研究”的类型与教学功能解读 | 第31-39页 |
2.1 高中地理“问题研究”的类型 | 第31-35页 |
2.1.1 搜集整理型 | 第31-32页 |
2.1.2 问题解决型 | 第32-33页 |
2.1.3 交流反思型 | 第33-34页 |
2.1.4 观念养成型 | 第34-35页 |
2.2 高中地理“问题研究”的教学功能 | 第35-38页 |
2.2.1 提高学生信息加工能力 | 第36-37页 |
2.2.2 培养学生地理决策能力 | 第37页 |
2.2.3 增强学生交流反思意识 | 第37-38页 |
2.2.4 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素养 | 第38页 |
2.3 小结 | 第38-39页 |
3 高中地理“问题研究”的教学现状分析 | 第39-61页 |
3.1 基于课堂观察的“问题研究”教学现状分析 | 第39-48页 |
3.1.1 搜集整理型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现状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1.2 问题解决型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现状分析 | 第41-44页 |
3.1.3 交流反思型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现状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1.4 观念养成型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现状分析 | 第46-48页 |
3.2 基于问卷调查的“问题研究”教学现状分析 | 第48-60页 |
3.2.1 问卷调查及结果展示 | 第49-57页 |
3.2.2 问卷调查的现状分析 | 第57-60页 |
3.3 小结 | 第60-61页 |
4 高中地理“问题研究”的教学策略 | 第61-73页 |
4.1 搜集整理型“问题研究”的教学策略 | 第63-65页 |
4.1.1 拓宽信息渠道 | 第63-64页 |
4.1.2 重视信息整合 | 第64-65页 |
4.2 问题解决型“问题研究”的教学策略 | 第65-67页 |
4.2.1 体验决策过程 | 第66-67页 |
4.2.2 鼓励多种方案 | 第67页 |
4.3 交流反思型“问题研究”的教学策略 | 第67-70页 |
4.3.1 明确任务分工 | 第68-69页 |
4.3.2 培养反思素养 | 第69-70页 |
4.4 观念养成型“问题研究”的教学策略 | 第70-72页 |
4.4.1 强调情感陶冶 | 第70-71页 |
4.4.2 细化环保举措 | 第71-72页 |
4.5 小结 | 第72-73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5.1 基本结论 | 第73-74页 |
5.2 存在问题 | 第74页 |
5.3 前景展望 | 第74-75页 |
附录 | 第75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4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84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