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课程社群交互中的生态问题研究--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7-10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0-12页 |
1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1 网络课程的发展 | 第12-13页 |
1.1.2 生态文化的发展 | 第13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1.2.1 网络课程存在问题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2 生态视角下网络课程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3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9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4.1 文献分析法 | 第20页 |
1.4.2 社会网络分析法 | 第20-21页 |
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| 第21-26页 |
2.1 相关概念 | 第21-23页 |
2.1.1 网络课程 | 第21-22页 |
2.1.2 社群交互 | 第22页 |
2.1.3 生态问题 | 第22-23页 |
2.2 生态学思想概述 | 第23-25页 |
2.2.1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| 第23页 |
2.2.2 生态学习观 | 第23-24页 |
2.2.3 网络学习生态系统 | 第24-25页 |
2.3 社会网络分析概述 | 第25-26页 |
3 研究过程和数据分析 | 第26-40页 |
3.1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| 第26-27页 |
3.1.1 采样对象 | 第26页 |
3.1.2 采样编码 | 第26-27页 |
3.2 数据分析 | 第27-40页 |
3.2.1 密度的测量 | 第27-28页 |
3.2.2 形式化表达 | 第28-30页 |
3.2.3 中心性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2.4 凝聚子群分析 | 第32-37页 |
3.2.5 核心-边缘结构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2.6 结构洞分析 | 第38-40页 |
4 网络课程社群交互中的生态问题分析 | 第40-55页 |
4.1 网络课程活力欠缺 | 第40-41页 |
4.2 生态主体交互失衡 | 第41-43页 |
4.2.1 核心因子交互不均衡 | 第41-42页 |
4.2.2 生态主体互动不健全 | 第42-43页 |
4.3 生产与消费的失衡 | 第43-45页 |
4.4 生态主体生态位失衡 | 第45-49页 |
4.4.1 教师功能生态位狭窄 | 第45-46页 |
4.4.2 学习者资源生态位狭窄 | 第46-47页 |
4.4.3 学习者生态位重叠 | 第47-49页 |
4.5 网络社群凝聚力低 | 第49-51页 |
4.5.1 网络社群派系偏少 | 第49页 |
4.5.2 凝聚子群密度偏小 | 第49-50页 |
4.5.3 子群位置分布不均 | 第50-51页 |
4.6 生态主体边缘化严重 | 第51-52页 |
4.7 社群意见领袖偏少 | 第52-53页 |
4.8 生态系统缺乏多样性 | 第53-55页 |
5 改进网络课程社群交互的建议 | 第55-59页 |
5.1 培养互利共生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| 第55页 |
5.2 建立适当竞争机制 | 第55页 |
5.3 平衡生态主体生态位 | 第55-56页 |
5.4 注重学习领袖作用 | 第56-57页 |
5.5 丰富生态系统多样性 | 第57-58页 |
5.6 打造文化氛围 | 第58-59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6.1 研究总结 | 第59-60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附录 | 第65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