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目录 | 第9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论文创新性 | 第15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5-26页 |
2.1 盈余管理方式 | 第15-17页 |
2.1.1 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概念辨析 | 第15-16页 |
2.1.2 盈余管理方式的转变 | 第16-17页 |
2.2 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| 第17-24页 |
2.2.1 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 | 第17-19页 |
2.2.2 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 | 第19-20页 |
2.2.3 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| 第20-22页 |
2.2.4 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及模型 | 第22-24页 |
2.3 金融类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| 第24-2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3 我国金融类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理论分析 | 第26-33页 |
3.1 金融类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 | 第26-28页 |
3.1.1 一般动机 | 第26-27页 |
3.1.2 提高客户信任和信心 | 第27页 |
3.1.3 行业监管 | 第27-28页 |
3.1.4 隐藏资产替代 | 第28页 |
3.2 金融类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 | 第28-32页 |
3.2.1 金融类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的手段 | 第28-30页 |
3.2.2 金融类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 | 第30-32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4 我国金融类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| 第33-52页 |
4.1 我国金融类企业总体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检验 | 第33-40页 |
4.1.1 研究假设 | 第33-34页 |
4.1.2 研究方法 | 第34页 |
4.1.3 研究样本的选取 | 第34-35页 |
4.1.4 实证结果分析 | 第35-39页 |
4.1.5 研究小结 | 第39-40页 |
4.2 我国金融类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性的实证检验 | 第40-48页 |
4.2.1 研究假设 | 第40-41页 |
4.2.2 总体研究设计 | 第41-42页 |
4.2.3 研究样本的选取 | 第42-43页 |
4.2.4 实证结果的分析 | 第43-48页 |
4.2.5 研究小结 | 第48页 |
4.3 会计准则对我国金融类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 | 第48-50页 |
4.3.1 研究假设 | 第48-49页 |
4.3.2 研究设计与结论 | 第49-50页 |
4.4 我国金融类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目标实现情况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52-59页 |
5.1 研究结论与论文不足 | 第52-53页 |
5.1.1 研究结论 | 第52-53页 |
5.1.2 论文不足 | 第53页 |
5.2 政策建议 | 第53-59页 |
5.2.1 对金融企业监管的建议 | 第54-55页 |
5.2.2 对准则制定的建议 | 第55-56页 |
5.2.3 对金融企业内部治理的建议 | 第56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5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5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