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发展心理学(人类心理学)论文--青少年心理学论文

劳教所警察职业压力与安全感、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目录第7-11页
引言第11-13页
第一部分 文献综述第13-27页
 1 劳教警察现状分析第13-18页
   ·劳动教养的发展史第13-14页
   ·劳教警察目前面临的几种问题第14-18页
 2 关于职业压力的研究第18-21页
   ·压力的概念第18-19页
   ·警察职业压力的研究现状第19-21页
 3 关于安全感的研究综述第21-23页
   ·安全感的概念第21页
   ·安全感的研究现状第21-23页
 4 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第23-27页
   ·应对方式的概念第23-24页
   ·警察应对方式研究现状第24-27页
第二部分 问题的提出与实验设计第27-31页
 1 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7页
 2 研究意义第27-28页
   ·理论意义第27页
   ·实践意义第27-28页
 3 研究设计第28-31页
   ·研究目的第28页
   ·研究假设第28-29页
   ·被试第29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29页
   ·研究流程第29-31页
第三部分 实证研究第31-81页
 研究一 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的特点第31-53页
  1 研究目的第31页
  2 研究假设第31页
  3 研究方法第31-35页
   ·被试第31-33页
   ·研究材料第33-34页
   ·研究程序第34-35页
   ·数据管理第35页
  4 结果与分析第35-53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的总体情况第35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第35-37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的年龄差异第37-42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的学历差异第42-45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的工龄差异第45-48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的级别差异第48-51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的类别差异第51-53页
 研究二 劳教人民警察安全感的特点第53-63页
  1 研究目的第53页
  2 研究假设第53页
  3 研究方法第53-54页
   ·被试第53页
   ·研究材料第53-54页
   ·研究程序第54页
   ·数据管理第54页
  4 结果与分析第54-63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安全感总体情况第54-55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安全感性别差异第55-56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安全感年龄差异第56-57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安全感学历差异第57-59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安全感工龄差异第59-60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安全感级别差异第60-61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安全感类别差异第61-63页
 研究三 劳教人民警察应对方式的特点第63-73页
  1 研究目的第63页
  2 研究假设第63页
  3 研究方法第63-64页
   ·被试第63页
   ·研究材料第63-64页
   ·研究程序第64页
   ·数据管理第64页
  4 结果与分析第64-73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应对方式性别差异第64-65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应对方式年龄差异第65-67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应对方式学历差异第67-68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应对方式工龄差异第68-70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应对方式级别差异第70-71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应对方式类别差异第71-73页
 研究四 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与安全感、应对方式的关系第73-81页
  1 研究目的第73页
  2 研究假设第73页
  3 研究方法第73-74页
   ·被试第73页
   ·研究材料第73页
   ·研究程序第73页
   ·数据管理第73-74页
  4 结果与分析第74-81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与安全感、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第74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与安全感、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第74-76页
   ·中介效应第76-81页
第四部分 综合讨论第81-89页
 1 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、安全感和应对方式的特点第81-83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的特点第81-82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安全感的特点第82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应对方式的特点第82-83页
 2 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、安全感和应对方式的差异第83-85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的差异第83-84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安全感的差异第84页
   ·劳教人民警察应对方式的差异第84-85页
 3 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压力与安全感、应对方式的关系第85-86页
 4 对策及建议第86-89页
第五部分 结论与展望第89-91页
 1 研究结论第89页
 2 创新点第89页
 3.研究不足与展望第89-91页
参考文献第91-95页
附录第95-101页
后记第101-102页

论文共10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以人为本视阈下的亚氏幸福观研究
下一篇:不同情绪状态下调控方式与生活取向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