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18页 |
1.1 手机的使用 | 第13-15页 |
1.1.1 手机使用的相关概念 | 第13-14页 |
1.1.2 手机使用的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 大学生身体健康 | 第15-16页 |
1.2.1 大学生身体健康现状 | 第15页 |
1.2.2 大学生身体健康和手机使用的相关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3 大学生心理健康 | 第16-17页 |
1.3.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| 第16页 |
1.3.2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手机使用的相关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18-20页 |
2.1 研究对象 | 第18页 |
2.2 研究工具 | 第18-19页 |
2.2.1 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 | 第18页 |
2.2.2 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 | 第18页 |
2.2.3 抑郁-焦虑-应激自评量表 | 第18-19页 |
2.2.4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 | 第19页 |
2.3 统计分析 | 第19-20页 |
第3章 结果 | 第20-34页 |
3.1 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| 第20-21页 |
3.2 手机使用特征 | 第21-22页 |
3.2.1 手机使用基本情况 | 第21页 |
3.2.2 手机使用的主要功能 | 第21-22页 |
3.3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基本情况 | 第22-23页 |
3.4 手机成瘾程度人口学特征差异 | 第23-24页 |
3.4.1 手机成瘾程度性别分布比较分析 | 第23页 |
3.4.2 手机成瘾程度在年级分布比较分析 | 第23页 |
3.4.3 手机成瘾程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组间比较分析 | 第23-24页 |
3.4.4 手机成瘾程度在家庭居住地分布比较分析 | 第24页 |
3.5 手机成瘾程度在不同手机使用状况的变量研究 | 第24-26页 |
3.5.1 手机成瘾程度在不同手机使用年数组间比较 | 第24-25页 |
3.5.2 手机成瘾程度在每月手机使用费用组间比较 | 第25页 |
3.5.3 手机成瘾程度在每日手机使用时间上的组间比较 | 第25-26页 |
3.5.4 手机成瘾程度在睡前使用手机的比较分析 | 第26页 |
3.6 手机成瘾与身体健康状况分析 | 第26-29页 |
3.6.1 大学生身体健康基本情况 | 第26-27页 |
3.6.2 不同手机成瘾程度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 | 第27-28页 |
3.6.3 手机成瘾与身体健康的相关性 | 第28-29页 |
3.7 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7.1 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情况 | 第29页 |
3.7.2 不同手机成瘾程度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比较 | 第29-30页 |
3.7.3 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| 第30页 |
3.8 手机成瘾与各变量的回归分析 | 第30-34页 |
3.8.1 手机成瘾不同程度对身体健康的Logistic回归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8.2 手机成瘾不同程度对心理健康的线性回归 | 第32-34页 |
第4章 讨论 | 第34-41页 |
4.1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 | 第34-35页 |
4.2 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分析 | 第35-37页 |
4.2.1 大学生手机成瘾现状 | 第35页 |
4.2.2 手机成瘾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2.3 手机成瘾的手机使用情况分析 | 第36-37页 |
4.3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身体健康的分析 | 第37页 |
4.4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5 建议 | 第38-40页 |
4.5.1 提高学校对健康意识的培养 | 第38-39页 |
4.5.2 提高父母自身素质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| 第39页 |
4.5.3 大学生自身需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| 第39页 |
4.5.4 政府应加强对手机文化的监督力度 | 第39-40页 |
4.6 研究的局限性 | 第40-41页 |
4.6.1 研究样本的局限 | 第40页 |
4.6.2 研究工具的局限 | 第40-41页 |
第5章 结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8页 |
附录 | 第48-5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3-54页 |
科研成果与参与项目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