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1 绪论 | 第13-3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| 第13-14页 |
1.2 铁路过渡段相关研究 | 第14-18页 |
1.2.1 过渡段类型和长度 | 第14-16页 |
1.2.2 过渡段处理措施 | 第16-18页 |
1.3 路涵过渡段基础变形相关研究 | 第18-24页 |
1.3.1 过渡段路基变形研究 | 第18-21页 |
1.3.2 基础变形控制标准 | 第21-24页 |
1.4 路涵过渡段复杂变形对无砟轨道静动力学研究现状 | 第24-28页 |
1.4.1 复杂变形对无砟轨道静动力学研究现状 | 第24-27页 |
1.4.2 既有研究不足之处 | 第27-28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8-33页 |
1.5.1 研究目标 | 第28-29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1.5.3 创新点 | 第30-33页 |
2 过渡段静动力学模型建立 | 第33-55页 |
2.1 有限元软件选择 | 第33页 |
2.2 无砟轨道路涵过渡段结构 | 第33-38页 |
2.2.1 无砟轨道过渡段结构 | 第33-35页 |
2.2.2 路基 | 第35-36页 |
2.2.3 过渡段 | 第36页 |
2.2.4 涵洞 | 第36-37页 |
2.2.5 过渡段整体结构 | 第37-38页 |
2.3 无砟轨道-过渡段静力学模型 | 第38-44页 |
2.3.1 钢轨和扣件 | 第38-39页 |
2.3.2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 | 第39-41页 |
2.3.3 静力荷载和边界条件 | 第41-43页 |
2.3.4 静力学实体模型 | 第43-44页 |
2.4 车辆-无砟轨道-过渡段耦合动力学模型 | 第44-54页 |
2.4.1 高速铁路车辆 | 第44-47页 |
2.4.2 扣件动刚度 | 第47页 |
2.4.3 轮轨接触模型 | 第47-49页 |
2.4.4 轨道不平顺 | 第49-51页 |
2.4.5 荷载取值和边界条件 | 第51-53页 |
2.4.6 动力学耦合模型 | 第53-5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3 过渡段路基沉降对无砟轨道静力影响 | 第55-75页 |
3.1 过渡段前路基沉降对无砟轨道静力影响 | 第56-64页 |
3.1.1 余弦型不均匀沉降对无砟轨道静力影响 | 第56-63页 |
3.1.2 折角型不均匀沉降对无砟轨道静力影响 | 第63-64页 |
3.2 过渡段区域不均匀沉降对无砟轨道静力影响 | 第64-71页 |
3.2.1 余弦型不均匀沉降对无砟轨道静力影响 | 第64-69页 |
3.2.2 折角型不均匀沉降对无砟轨道静力影响 | 第69-71页 |
3.3 涵洞整体沉降对无砟轨道静力影响 | 第71-7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5页 |
4 过渡段路基冻胀对无砟轨道静力影响 | 第75-91页 |
4.1 路基冻胀对无砟轨道静力影响 | 第75-83页 |
4.2 不同区域差异冻胀对无砟轨道静力影响 | 第83-87页 |
4.3 实测冻胀对无砟轨道静力影响 | 第87-89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89-91页 |
5 路涵过渡段复杂变形下无砟轨道动力学行为 | 第91-117页 |
5.1 车辆轨道动力学安全指标 | 第91-93页 |
5.2 过渡段前路基沉降对无砟轨道动力影响 | 第93-99页 |
5.2.1 余弦型沉降动力影响 | 第93-97页 |
5.2.2 折角沉降动力影响 | 第97-99页 |
5.3 过渡段区域路基沉降对无砟轨道动力影响 | 第99-105页 |
5.3.1 余弦型沉降动力影响 | 第99-103页 |
5.3.2 折角沉降动力影响 | 第103-105页 |
5.4 涵洞整体沉降对无砟轨道动力影响 | 第105-108页 |
5.5 路基冻胀对无砟轨道动力影响 | 第108-114页 |
5.5.1 余弦型冻胀动力影响 | 第108-111页 |
5.5.2 冻胀差异和实测冻胀动力影响 | 第111-114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14-117页 |
6 结论及展望 | 第117-121页 |
6.1 结论 | 第117-119页 |
6.2 展望 | 第119-12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1-125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5-129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