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绪论 | 第10-27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0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三、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(一) 对教学艺术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(二) 对教学表演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四、核心概念 | 第16-22页 |
(一) 教学表演 | 第16-17页 |
(二) 教学艺术 | 第17-19页 |
(三) 学校剧场 | 第19-20页 |
(四) 教师角色 | 第20-22页 |
五、理论基础 | 第22-24页 |
(一) 拟剧理论 | 第22-23页 |
(二) 互动论 | 第23页 |
(三) 个体社会化 | 第23-24页 |
六、研究内容 | 第24页 |
(一) 教学表演理论方面的梳理与补充 | 第24页 |
(二) X学校教学表演实例分析 | 第24页 |
(三) 总结教学表演的正负功能 | 第24页 |
七、研究方法及过程 | 第24-27页 |
(一) 研究对象 | 第24-25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25页 |
(三) 研究过程 | 第25-27页 |
第1章 我们在哪儿表演——对学校剧场的分析 | 第27-45页 |
一、学校是教学表演的大剧场 | 第27-36页 |
(一) 学校剧场的时间结构 | 第27-30页 |
(二) 学校剧场的空间结构 | 第30-36页 |
二、学校剧场的道具设置 | 第36-45页 |
(一) 建筑与其装饰 | 第36-41页 |
(二) 教师的服饰 | 第41-42页 |
(三) 教学工具 | 第42-45页 |
第2章 我们如何表演——对X学校课堂教学的分析 | 第45-77页 |
一、教学表演的要素 | 第45-48页 |
(一) 情境定义 | 第45-46页 |
(二) 常规程序 | 第46-47页 |
(三) 剧本 | 第47页 |
(四) 剧班 | 第47-48页 |
(五) 舞台设置 | 第48页 |
(六) 印象管理艺术 | 第48页 |
二、教学表演实例分析 | 第48-56页 |
(一) 专业必修课的教学表演 | 第48-50页 |
(二) 专业选修课的教学表演 | 第50-52页 |
(三) 公共必修课的教学表演 | 第52-53页 |
(四)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表演 | 第53-56页 |
三、教学表演的艺术 | 第56-77页 |
(一) 幽默 | 第57-63页 |
(二) 真诚与真实 | 第63-67页 |
(三) 舞台控制 | 第67-72页 |
(四) 补救措施 | 第72-77页 |
第3章 我们的表演有什么不同?——对教学表演特征与功能的分析 | 第77-87页 |
一、教学表演的特征 | 第77-84页 |
(一) 教学表演目的的特殊性 | 第77-78页 |
(二) 教学表演主体的特殊性 | 第78-80页 |
(三) 教学表演内容与手段的特殊性 | 第80-81页 |
(四) 教学表演评价尺度的特殊性 | 第81-84页 |
二、教学表演的功能 | 第84-87页 |
(一) 教学表演的正向功能 | 第84-86页 |
(二) 教学表演的负向功能 | 第86-87页 |
第4章 什么影响了我们的表演?——对教学表演影响因素的分析 | 第87-100页 |
一、教师自身的素质 | 第87-95页 |
(一) 人生经验 | 第87-91页 |
(二) 教学理念 | 第91-93页 |
(三) 教学表演意识 | 第93-94页 |
(四) 自学与反思 | 第94-95页 |
二、学生的基本状况 | 第95-98页 |
(一) 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期望 | 第96页 |
(二) 学生自身的水平 | 第96-98页 |
三、学校剧场的辅助行动 | 第98-100页 |
(一) 教学培训与竞赛 | 第98-99页 |
(二) 教研组活动 | 第99-100页 |
结语:如何改善我们的表演? | 第100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09页 |
附录1 课堂观察纪录 | 第109-110页 |
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| 第110-112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12-113页 |
后记 | 第113-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