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3页 |
第一节 选题缘由 | 第9-11页 |
一、背景 | 第9-11页 |
二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1页 |
三、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1-20页 |
一、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研究 | 第12-16页 |
二、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评价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三、高职生职业道德素质评价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四、关于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 | 第18-20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| 第20页 |
一、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二、研究创新点 | 第20页 |
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| 第20-23页 |
一、模式 | 第20-21页 |
二、教育评价模式 | 第21页 |
三、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| 第21页 |
四、职业道德教育评价“三主体”模式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模式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| 第23-28页 |
第一节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模式存在问题 | 第23-25页 |
第二节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25-26页 |
第三节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“三主体”模式的意义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“三主体”模式理论基础 | 第28-32页 |
第一节“泰勒模式”理论和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科学评价要素系统论 | 第29-30页 |
第三节 价值论与认识论 | 第30-32页 |
一、价值论 | 第30页 |
二、认识论 | 第30-32页 |
第四章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“三主体”模式的构成 | 第32-43页 |
第一节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“三主体”模式的评价目标 | 第32页 |
第二节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“三主体”模式的内容 | 第32-43页 |
一、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的“三主体”及其评价客体的差异性 | 第32-34页 |
二、以学校为主体的过程性评价模块 | 第34-36页 |
三、以学生为主体的获得性评价模块 | 第36-39页 |
四、以企业为主体的效果性评价模块 | 第39-40页 |
五、“三主体”评价模式的评价指标要求 | 第40-41页 |
六、“三主体”模式的关系 | 第41-43页 |
第五章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“三主体”模式的运行和成效 | 第43-51页 |
第一节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“三主体”模式的运行 | 第43-48页 |
一、设置一个机构 | 第43-44页 |
二、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| 第44-45页 |
三、编制一套操作方法 | 第45-48页 |
第二节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评价“三主体”模式的成效 | 第48-51页 |
一、调动多方积极性成效 | 第48-49页 |
二、学生主动在活动中养成职业习惯 | 第49-50页 |
三、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 | 第50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2页 |
一、评价指标的完善 | 第51页 |
二、数据处理的综合运用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附录 | 第55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0-61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采集表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