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3 国内微循环实践的情况 | 第15-17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城市道路网交通微循环系统交通特性分析 | 第20-30页 |
2.1 交通微循环的基本概念 | 第20页 |
2.2 交通微循环分类 | 第20-21页 |
2.3 交通微循环系统功能特性分析 | 第21-24页 |
2.3.1 交通压力分流 | 第21-22页 |
2.3.2 可达性 | 第22页 |
2.3.3 解决片区交通拥堵 | 第22-23页 |
2.3.4 区域的功能差异性 | 第23页 |
2.3.5 动态时段变化性 | 第23-24页 |
2.3.6 对出行方式的影响 | 第24页 |
2.4 交通微循环的交通特性分析 | 第24-28页 |
2.4.1 交通需求特征 | 第24-26页 |
2.4.2 交通流特征 | 第26-27页 |
2.4.3 交通组织优化特征 | 第27-2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微循环网络交通组织优化模型研究 | 第30-44页 |
3.1 微循环网络交通组织影响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2 微循环网络交通组织优化模型的建立 | 第32-36页 |
3.2.1 双层规划理论 | 第32页 |
3.2.2 双层规划模型在城市交通网络设计中的现状与应用 | 第32-33页 |
3.2.3 微循环网络交通组织优化双层规划模型构建 | 第33-36页 |
3.3 微循环网络交通组织优化双层规划模型的求解 | 第36-40页 |
3.3.1 现代智能优化算法概述 | 第36-37页 |
3.3.2 微循环网络交通组织优化模型的求解算法设计 | 第37-40页 |
3.4 算例分析 | 第40-4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微循环路网优化方案仿真分析及其效果评价 | 第44-58页 |
4.1 路网优化方案仿真软件选取 | 第44页 |
4.2 微循环路网优化设计方案仿真 | 第44-51页 |
4.2.1 宏观TransCAD仿真 | 第45-47页 |
4.2.2 微观Vissim仿真 | 第47-49页 |
4.2.3 仿真简易算例 | 第49-51页 |
4.3 微循环路网优化设计方案综合评价 | 第51-57页 |
4.3.1 评价方法的比选及确定 | 第51-52页 |
4.3.2 评价指标的选取 | 第52-53页 |
4.3.3 综合评价方法基本过程 | 第53-5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重庆南坪商圈微循环路网交通组织优化研究 | 第58-82页 |
5.1 项目概况 | 第58-59页 |
5.2 南坪商圈路网交通现状分析 | 第59-67页 |
5.2.1 道路交通调查 | 第59-65页 |
5.2.2 现状交通分析 | 第65-67页 |
5.3 微循环路网交通组织优化模型建立和求解 | 第67-69页 |
5.4 TransCAD与Vissim模型的应用 | 第69-75页 |
5.4.1 TransCAD仿真建模 | 第69-72页 |
5.4.2 Vissim仿真建模 | 第72-75页 |
5.5 微循环路网优化方案效果评价 | 第75-78页 |
5.5.1 方案指标的设置和量化 | 第75页 |
5.5.2 微循环路网优化方案综合评价 | 第75-78页 |
5.6 路网交通组织优化的建议与措施 | 第78-80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6.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82页 |
6.2 主要创新点 | 第82-83页 |
6.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附录 | 第90-10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