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13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3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3页 |
1.2.2 实践意义 | 第13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3-25页 |
2.1 正念与正念训练 | 第13-19页 |
2.1.1 正念的概念 | 第13-14页 |
2.1.2 正念的测量 | 第14-16页 |
2.1.3 正念训练的发展 | 第16-19页 |
2.2 正念认知训练 | 第19-22页 |
2.2.1 正念认知训练的概念 | 第19页 |
2.2.2 正念认知训练的理论模式 | 第19-22页 |
2.2.3 正念认知训练的主要技术 | 第22页 |
2.3 正念认知训练、解释风格训练与抑郁 | 第22-25页 |
2.3.1 正念认知训练与抑郁 | 第22-23页 |
2.3.2 解释风格训练与抑郁 | 第23-25页 |
3 基于解释风格的正念认知训练方案 | 第25-31页 |
3.1 训练目的 | 第26页 |
3.2 训练内容 | 第26-30页 |
3.3 训练程序与原则 | 第30-31页 |
3.3.1 训练程序 | 第30页 |
3.3.2 训练原则 | 第30-31页 |
4 基于解释风格的正念认知训练:效果与分析 | 第31-39页 |
4.1 研究目的与假设 | 第31-32页 |
4.1.1 研究目的 | 第31页 |
4.1.2 研究假设 | 第31-32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32-34页 |
4.2.1 被试 | 第32页 |
4.2.2 研究工具 | 第32-33页 |
4.2.3 研究程序 | 第33-34页 |
4.3 研究结果 | 第34-37页 |
4.3.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差异性检验 | 第34页 |
4.3.2 实验组A前后测变化检验 | 第34-35页 |
4.3.3 实验组B前后测变化检验 | 第35-36页 |
4.3.4 对照组前后测变化检验 | 第36页 |
4.3.5 实验组A、实验组B与对照组后测差异性检验 | 第36-37页 |
4.4 讨论 | 第37-39页 |
4.4.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差异性分析 | 第37页 |
4.4.2 实验组A前后测变化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4.3 实验组B前后测变化分析 | 第38页 |
4.4.4 对照组前后测变化分析 | 第38页 |
4.4.5 实验组A、实验组B与对照组后测差异性分析 | 第38-39页 |
5 总讨论 | 第39-40页 |
5.1 正念认知训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5.2 基于解释风格的正念认知训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 | 第40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40-43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40-41页 |
6.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41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9页 |
附录 | 第49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